当前位置:
舟山市科学技术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规划计划> 工作计划与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9005005/2015-120724
组配分类 工作计划与总结 发布机构 市科技局
生成日期 2015-02-0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市科技局2014年工作回顾和2015年主要工作安排
发布日期:2015-02-03 来源:市科技局 访问次数: 字号:[ ]

 

市科技局

2015119

 

一、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市科技局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县(区)、功能区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市委、市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在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和加强科技管理服务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科技工作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总体发展态势较好,科技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14年,我市被授予浙江省创新型试点城市称号。

(一)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机制

一是创新科技立项机制。出台《舟山市重大科技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试行)》,首次试行开展市级科技项目公开招标工作二是创新科技成果评价奖励机制。建立以产业化为导向,以绩效论英雄的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机制。出台新的《舟山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大我市科技创新激励力度;三是创新科技经费使用机制。出台《舟山市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及经费管理使用监督检查办法》,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的检查。深化市级科技项目研发经费核定制度,首次开展实施企业科技项目财政经费专户专帐管理制度,强化对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的监管,提高使用绩效四是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出台《舟山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强化全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与管理。探索建立与大院名校开展科技合作的多种市场化协同创新模式。通过完善网上技术市场建设,组织科技成果拍卖,有效促进产学研结合;五是创新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积极推进省海洋开发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薪酬及绩效改革试点工作,起草《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薪酬及绩效改革办法》、《科研成果奖励考核办法》和《科研工作奖励分配方案》等办法;六是创新科技考核机制。制定出台新的县(区)科技工作考核办法和目标任务,抓实党政科技目标责任制考核,力促科技强县(区)。积极推进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

(二)强化载体建设,完善平台体系

1. “三院”建设稳步推进。(1)省海洋开发研究院建设扎实推进。一是强化科研平台建设。今年各子平台共投入科研条件建设资金900多万元,落实固定办公场所约2500平方米、创新服务场地4.4万平方米、科研场地5万多平方米。完成船舶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依托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开展船舶制造虚拟仿真验证设计研究,填补我省高帧虚拟仿真验证技术空白。目前,已向我市船舶设计行业推广应用。研究院在全省80个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中综合考评优秀二是增强科研攻关能力。组织实施在研项目32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27项),完成9项省级以上项目验收工作和2项厅市会商重大项目中期检查工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3项。其中,海洋胶原蛋白和肽类制备技术及功能产品开发项目荣获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大洋金枪鱼质量保真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14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海水产品功能肽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2014年度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编撰(发布)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6其中,《水产品中甲氧苄啶残留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为我市唯一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创舟山先例。申请专利54项,授权42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7项;三是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成立了海洋生物医药、船舶制造设计和海洋防腐防污技术领域3个创新团队。不断加快高端人才引进,柔性引进和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50多名,入选省千海鸥计划”1,创舟山先例1获聘二级岗位,并被推荐申报浙江省特级专家和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四是面向企业提供科技服务。2014年免费为企业提供共享科学仪器设备60余台(套),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0余项,成果转化推广10余项,引导企业科技投入3000余万元;(2浙江海洋学院建设不断深化。加速推进创建大学工作,积极打造成为区域内产学研重要基地。科技成果创新高。获国家、省科学技术奖3项。其中,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复杂系统的信息粒度表示与知识获取的数学基础项目获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均创我市先例。东海虾蟹类资源调查研究及其在渔业管理中的应用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3)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建设进入新阶段。一期项目主体结构施工全面完成,将于下半年投入使用。

2. 浙大舟山海洋研究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一是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中心现有专职科研队伍77人,其中,具有海内外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近50%,组建了海洋微藻、海产品保鲜、海洋微生物、海工材料、流体传动及控制等5大研究团队;二是加快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和项目实施。组织申报浙江省海洋岩土工程与材料重点实验室3个省重点实验室。组织申报各级各类项目40项,获批32项。组织申请专利36项,授权专利13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三是不断拓展社会服务。与舟山造漆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舟渔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建设多个中试基地和公共测试平台。其中,建成的海产品液氮深冷速冻技术产业化中试示范生产线已签约合作企业15家。该技术推广后,将大幅提升我市水产行业保鲜技术水平四是摘箬山科技示范岛建设进入新阶段。外海实试基地、教学实习船和科技展示厅已投入使用。海洋信息、海洋工程、海洋能源和海洋资源等4个领域的14个上岛项目进展顺利其中海洋遥感平台、海洋工程浮台、海洋新能源等9个项目已上岛试运行;浙大自主研制的70千瓦海流能发电装备试验平台已成功发电上万千瓦时;海洋生物、海工材料等平台项目将于近期上岛运行。

3. 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611所)舟山船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成效初显。中心运营1年多来,取得一定成效。一是服务产业发展。围绕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建设数字化造船国家工程实验室舟山分实验室、海洋装备先进制造技术研发推广中心舟山市船舶工业设计云等,提升行业科技水平。大力开展成果推广,为10多家船舶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支持和教育培训等服务。如与扬帆集团等骨干船企开展船舶信息化、船舶涂装技术等内容的合作;二是牵头项目引进。作为中船集团及其战略伙伴在舟山投资的窗口,积极开展项目投资前的调研、评估和对接等工作,积极推动舟山船舶配件物流产业整合提升,打造船配物流园区等。

4. “二区发展势头良好。截至11月,舟山高新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8.7%,增速居全省高新园区第三。舟山船舶装备高新园区实现新产品产值53.65亿元,同比增速达257.9%,增速居全省创建的高新园区第一;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9.16亿元,同比增速25.7%;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26.17亿元,同比增速37.6%,增速均居全省创建的高新园区第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7.84亿元,同比增速14.5%,增速居全省创建的高新园区第三。

5. 区域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不断深化。首个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运行良好;省海洋生物医用制品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验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船舶制造、水产加工和海洋生物3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舟山海洋输电技术研究中心承担舟山柔直工程直流线路的设计等任务,创造多个国内第一。建设了总占地面积约5.2万平方米的柔性直流电缆试验场、海缆电气性能测试试验场等硬件设施,居国内领先水平。中心承担的海洋输电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强化务实合作,集聚创新资源

一是深化与大院名校合作。2014年,我市引进大院名校之多创近年来之最。全年我市共与北大、海洋二所、中科院声学所、浙工大等4家大院名校新建立合作关系。其中与北大共建的北大舟山新区海洋研究院、与海洋二所共建的国海舟山海洋科技研发基地进展顺利;与中科学声学所共建的舟山施诺声学监控技术研究中心、与浙工大共建的舟山浙工大技术转移中心已开展前期服务;与上海交大已拟定合作协议,正在商议签约时间;二是抓好合作平台和载体管理。目前,我市与省内外大院名校合作共建创新载体共计48家,共投入资金约1.5亿元,合作研发及开发项目100多项,引进科技项目转移转化150多项;三是拓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发挥一园两基地纽带桥梁作用,积极组织本地企业与北美、北欧等地高校、科研机构及海洋科技企业开展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举办海洋产业高端论坛和讲座,搭建科技合作大平台。做好加拿大驻沪总领事馆官员、加拿大纽芬兰省代表团访问舟山的接待工作成功举办新一轮中国(浙江)-加拿大海洋科技企业交流对接会;利用高交会等平台与国外涉海科技企业交流洽谈。

 

(四)强化引资引智,助推新区发展

一是全力开展招商引资2014年,我局引进市外项目总投资5.1亿元,其中市外注册资金1.4亿元,市外投资额3.7亿元。牵头引进舟山数联空间科技公司等23家企业,圆满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5个亿、牵头引荐项目12个的工作任务;二是大力引进和培育创业创新人才团队。组织3“5313行动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团队)项目评审会,推荐申报领军人才(团队)项目14个,发布领军人才二次招商项目。组织推荐申报国家、省千人计划”6名。其中,我局系统自主引进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学李春燕教授成功入选省千海鸥计划,创我市先例。组织开展全市海洋经济科技创新团队评选活动,培育科技产业创新团队10个。截止目前,全市共落户领军人才(团队)项目74个,引进博士55人,累计注册资金6.12亿元,共资助创业启动资金4720万元。实现产业化的项目20多个,累计销售收入约1.31亿元;三是创业创新取得成效。2家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企业,这是我市领军人才企业首次入选省科技型企业。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陆效军博士领衔创办的浙江达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介质复合型人工湿地污水生态处理系统项目,在全省农村地区大规模推广应用,为五水共治的标本兼治提供重要技术支撑,获得省委书记夏宝龙批示肯定;科技创业领军人才蒋志伟博士领衔创办的舟山海中洲新生药业有限公司获得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行业总决赛第九名,这是我市企业首次进入国内最高规格的创新创业类赛事总决赛;四是完善领军人才企业服务机制。组建全市首个科技创业服务联盟,制定了《新区科技创业服务联盟》建设方案;组建全市首个创业导师团,组织领军人才座谈会及创业培训等活动5次;是加快探索科技金融服务。截止目前,市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已投资8家领军人才企业,实际投资金额为3125万元。中新力合科技金融服务公司对全市11家科技型企业提供科技担保,对2家科技型企业进行投资。与杭州银行开展合作,探索开展风险池贷款业务,争取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强化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发展

坚持扩总量与提质量并重,一手抓优势产业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截至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88.13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排名全省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17.59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排名全省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12.67亿元,同比增长8.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达194.9亿元,同比增长11.4%,增速排名全省第三;新产品产值达219.49亿元,同比增长39.2%,增速排名全省第一。

1.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围绕重点产业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大力组织实施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引进转化,突破技术瓶颈,加速产业发展。2014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52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278项,市级项目100项,县(区)级项目174项。全市共争取到省级以上科技经费1.12亿元,同比增长约38%。其中,市本级到位经费8572万元,同比增长约15.3%,均创历年之最。2014年向省科技厅争取科技经费6009万元,同比增长约29%;同时,实施《科技支撑引领新区海洋经济发展三年(2013-2015年)行动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效,近两年来,共组织实施海洋技术开发类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115项,投入各级财政科技资金1亿多元,引导全社会科技资金投入4亿多元。其中,国家科技惠民计划舟山群岛网络医疗与网格化健康服务应用示范项目获得国家和省财政支持经费2040万元,是近年来我市获得国家和省财政支持力度最大的科技计划项目;浙江舟山联合动能新能源公司投资建设我省首个规模化潮流能发电项目。该项目一期“5兆瓦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研究已被立为省科技厅重大科研专项,获国家专项资金补助1900万元。项目实施后将填补全球大规模商业化开发海洋潮流能的技术空白

2. 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截至11月,新增5家省级高新企业研发中心、1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和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全市累计共有省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1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1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高新技术企业4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578.8亿元。

3. 积极开展网上技术市场建设。目前,我市形成了拥有1个市级市场、4个县级分市场和1个专业市场的网上技术市场体系。2014网上技术市场舟山市场发布技术难题188项,提供资金2.28亿元;技术合同174项,完成技术交易合同额约为2.02亿元,同比增长32%;组织2次海洋科技成果活动; 组织7项科技成果参与竞拍,该7项科技成果均与企业实现交易,竟拍金额1562万元。

4. 不断加强专利工作。截止201411月,全市专利申请达到3009件,同比增长38.2%。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35件,同比增长23%均创历史新高;新培育市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14家(省级2家);不断完善专利保护体系,全年共立专利案件34件,结案34件,结案率达100%

5. 深入推进渔农业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科技富民强县工程和新农村科技示范工程,定海和岱山的科技富民强县项目成效明显;派遣渔农村科技特派员33名。其中,科技特派员储张杰博士通过6年攻关突破了泥鳅育苗关键技术泥鳅幼苗的敌害豆娘幼虫的防控,填补国内空白,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中街山列岛海洋生态修复和生物资源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被列入为省首批科技惠民计划;省级海洋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设成效突出。

6. 抓好防震减灾工作。2014年,我市获全省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评比三等奖(全省11市地第四名),取得历年最好成绩。发布《舟山市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全市乡镇(街道)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并开展业务培训;成功举办2014年平安中国防灾宣导千城大行动浙江站暨舟山站活动,获中国地震局、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办的2014年第三届平安中国防灾宣导系列公益活动优秀组织奖

(六)强化作风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统一部署,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聚焦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我局系统实际,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学习教育、认真听取意见、严肃查摆问题、狠抓整改落实、建立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1)抓好即知即改。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28条办法六项禁令,市委“25条办法七个不准等文件精神,以整治四风问题为重点,制定局(院)领导班子整改方案和局(院)领导个人整改措施。领导班子整改方案在加强班子建设、深化理论研究、强化科技服务、深化科技改革、推进正风肃纪、提升服务质量和狠抓工作落实等方面,明确了7大项整改内容、24条具体措施等即知即改项目2)解决突出问题。对活动中征集到的11个方面共22条意见建议,局党组(班子)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分析研判,由各位班子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分工,主动认领意见,制定市科技局(省海洋开发研究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班子整改方案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度建设计划》重点确定了完善局(院)领导联系基层制度、理论学习制度、谈心谈话制度等7个方面9项系统内关注度高、体现转变作风的整改项目,明确多项整改落实、专项整治和制度建设任务;3)抓实活动成效。2014年底,共制定局院领导班子整改措施 24 条,除2017年完成的两条外,其余22条已全部完成。领导班子个人整改措施共134项,目前已全部整改完毕。制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9项,目前已全部整改完毕。共建立健全27项制度,其中反对四风方面20项,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方面7项,目前已全部完成。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全局系统党员干部加快新区科技事业发展的四干意识、提振了担当精神,达到了预期目的;二是不断提升能力水平。突出科技部门特色,优化科技管理,强化科技企业调研,深入开展百局千人万企调研活动。至2014年底,市科技系统共走访各级各类企业700余家(次),征集企业科技需求和工作建议近500条,为企业答疑和解决问题近400个;注重干部能力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的干事服务能力;三是大力加强廉政勤政建设。局党组班子按照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组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的要求,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科技业务工作两手抓,两手硬,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坚持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强化监管,重点落实一岗双责强化制度运行和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健全局系统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机关。

二、2015年科技工作思路

2015年,我市科技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在浙江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省委十三届五次、六次全会和市委六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围绕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不断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建设美丽群岛、创造美好生活,积极主动,力争新作为推动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围绕一个抓手”--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继续强化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重点是结合省级创新型城市创建规划,围绕创建目标明确责任分工,有效实施市、县(区)联动,落实省级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中刚性指标的完成;二是突出一个重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主动对接国家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配置方式,探索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简化科技计划组织实施流程,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过程跟踪管理和绩效考评,提前建立与充实各类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大项目申报储备库。进一步整合有效资源,多渠道引导各类资本投入新型研发机构;三是紧扣一个目标”--八倍增、两提高八倍增、两提高相关目标分解为依据,紧扣相关的阶段性指标,全力确保完成2017年实现八倍增、两提高的目标任务;四是组织实施八大工程以新区发展规划为导向,着力谋划和组织实施八大创新驱动工程:1. 创新驱动意识提升工程。切实提高全市各级党政领导的科技创新意识,大力宣传科技创新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人物,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全社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共识与合力;2. 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重点围绕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打造创新链,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打造国内重要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3. 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等,做大做强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4.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海洋科学城和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建设,进一步提升省海洋开发研究院和浙江海洋学院科研水平。进一步完善省级高新园区相关配套服务体系,适时启动国家高新区申报。加快建设一批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创新服务载体。不断拓展招商引智渠道和范围,加快突破科技金融等工作,大力促进海洋科技资源聚集和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5. 科技合作交流工程。重点实施我市与中科院等大院名校的合作,积极推进北大舟山新区海洋研究院、海洋二所科考保障基地、省海洋地质勘探大队建设,力促与上海交大的科技合作签约落地,抓好国家海洋科技国际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载体建设;6. 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工程。围绕重点产业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大力组织实施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引进转化,突破技术瓶颈,加速产业发展。重点实施舟山群岛网络医疗与网格化健康服务应用示范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推动创新引领产业、科技惠民利民;7. 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工程。深入推进 “5313”行动计划和紧缺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引进创业创新人才团队;强化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运作,不断完善领军人才企业服务机制;8. 科技创新投入保障工程。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快提高R&D经费支出GDP比重。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引领作用,积极引进科技融资担保、科技风险投资等机构。推进知识产权质押、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新模式的运行开展,促进全市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单位主要负责人审阅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