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9005005/2020-127166 | ||
组配分类 | 工作计划与总结 | 发布机构 | 市科学技术局 |
生成日期 | 2020-06-0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今年以来,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的有力指导下,全市科技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历次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历次全会及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着力在强服务、补短板、深改革、优环境、夯基础上精准发力,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2016年全市科技工作基本情况
1-11月,我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10.95亿元,同比增长17.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2.95亿元,同比增长16.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89.16亿元,同比增长41.4%;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269.20亿元,同比增长16.4%;全市发明专利授权497件,同比增长22.4%。
(一)强服务,实施科技助力产业“三大行动”。以服务新区国家战略和打造新区产业“升级版”为牵引,实施科技助力 “三大行动”。一是服务新区国家战略和“三重”项目。聚焦新区国家战略,主动设计“七里锚地和长涂锚地人工维护试验研究”等项目助力绿色石化基地建设;谋划实施“江海直达船型设计研究”等科技支撑项目,助力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聚焦新区“三重”项目,实施了20多项重大科技项目,主动谋划设计了“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研发-新型柔性海管的研制及产业化项目”等11项2017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做好观音文化园、航空产业园等“三重”项目的抗震设防服务。二是服务新区主导产业。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船企向智能制造、海工领域转型,全球最大顶级半潜式生活平台—750人DP3半潜式海洋生活平台顺利投入使用,国内第一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90米海工自升式作业平台顺利出坞,隧道式液氮速冻设备研发成功并上市销售。三是服务新区海洋新兴产业。聚焦重大创新项目,世界首个五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建成启用,世界首台3.4兆瓦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顺利并网发电,引领我市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推进新区智慧海洋建设,与中船重工联合打造国家智慧海洋舟山示范区。
(二)补短板,实施助推创新发展 “八大行动计划”。以提升科技创新对新区发展支撑力为核心,认真查找科技创新短板,实施 “八大行动计划”。一是搭平台。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以“一城、二园、三岛、四校、多载体”为核心的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实施“国家高新区创建行动计划”,编制完成国家高新区战略规划和产业规划并报送省政府。实施“十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行动计划”,着力提升汽船配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平台服务能力。实施“省海洋开发研究院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按照“3+3+1”的发展模式,海洋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二是育主体。狠抓“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今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94家;新增市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22家,其中省级4家。狠抓“科技创业企业助飞计划”,新选助飞企业10家;专利申请量3544件,发明专利授权497件,同比增长22.4%。三是促转化。实施“科技大市场建设行动计划”,成为全省首个省级科技大市场线上子平台,发布技术成果和技术需求302项,今年达成竞拍科技成果17项,竞价金额2435万元;完成技术交易总额4.17亿元。成立了22名专家组成的3个技术服务专家组,全面启动建设科技大市场实体店。
(三)深改革,优化科技创新“八大机制”。以科技创新规划为引领,编制了“新区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优化了“八大机制”。一是优化科技立项机制。强化需求导向,出台了《浙江海洋大学科技专项管理办法》,探索市校科研专项联合管理模式;建立统一的科技项目管理平台,实现科技计划项目“全流程、痕迹化、可追朔”信息化管理。二是优化经费管理机制。强化绩效导向,出台了《舟山市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采取“事前立项,事后奖补”,实现科技项目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管理;建立了科研项目全程信用记录制度和“黑名单”制度。三是优化科技奖励机制。强化产业化导向,完善科技奖励评审制度,加大市科技奖向企业研发倾斜力度。今年40项市科技奖成果中企业为主的占18项,同比提高4%。四是优化资源集聚机制。强化共享导向,深化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合作,举办2016全球智慧海洋创业大赛等活动,吸引全球648个项目参赛,落户35个,完成招商引资6.22亿元。五是优化企业培育机制。强化创新导向,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今年优选10家企业列为上市重点培育对象,助5家在新三板上市。六是优化成果转化机制。强化应用导向,出台了《舟山科技大市场网上技术市场会员管理办法》等12项制度,不断完善科技大市场服务体系,125人获省技术经纪人执业资格。七是优化创新创业机制。强化服务导向,出台了众创空间等扶持政策,重点打造“山海云间”等众创空间。全市已建成众创空间9家,其中省级3家、国家级备案1家,提供创业场地近10万平方米。八是优化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合作导向,与大院名校构建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模式,形成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格局。大胆尝试市科技局和市科协“两科”融合“1+3+1”融合机制,推进协同创新。
(四)优环境,落实科技创新“五大政策”。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圈为重点,高规格召开了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出台新区科技新政“十一条”,重点落实了科技创新“五大政策”。一是落实科技创新政策。着力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机构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支持经费2000万元以上。二是落实科技金融政策。积极构建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助10家科技企业获市创投基金4500万元,助150家科技企业获科技金融贷款超亿元。三是落实众创空间扶持政策。制定了《舟山市众创空间管理与评价试行办法》等政策,通过“做服务+配资源”方式,投入创投基金1450万元,吸引入驻创业团队421个,创业人数达1500人以上,已孵企业132家。四是落实企业研发费加计抵扣政策。积极开展政策宣讲,累计加计抵扣3500多万元,有效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热情。五是落实创新券使用服务政策。积极组织实施“创新券”推广应用,今年发放创新券1400多万元,使用800多万元。
(五)夯基础,推动科技惠民不断深化。以促进科技成果向民生领域转化应用为目标,切实推进科技惠民工作。一是惠及“三渔三农”。深入实施科技富民强县工程和新农村科技示范工程,今年派遣渔农村科技特派员33名,推广新技术70余项,培训渔农民1.3万人次。二是惠及“美丽海岛”建设。推广应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储运油泥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及工程示范”等重大项目,助推“美丽海岛”建设;推广应用“介质复合型人工湿地污水生态处理系统”等新技术,助力“五水共治”。三是惠及居民健康。实施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网络医疗与健康服务应用示范”,普及远程网络医疗服务模式,提高海岛群众医疗与健康服务的便捷性和适宜性。四是惠及海岛游客。实施省重大科技项目“智慧普陀山旅游服务平台”,实现普陀山景区游客的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和智慧营销。
二、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全市科技工作以建设国家重要的海洋科教基地为目标,以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为主平台,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主抓手,持续加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凸显海洋特色,为新区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一是服务新区国家战略和“三重”项目。围绕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自由贸易港区、绿色石化基地等国家战略,主动介入航空产业园建设,做好“三重”项目抗震设防相关服务工作,主动谋划实施“江海联运大数据中心建设研究”等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助力发展。
二是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按照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把国家高新区创建作为明年工作重中之重,加快国家高新区创建,以创促建,打造新区经济的“升级版”。深入推进以“一城、二园、三岛、四校、多载体”为核心的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对新区发展的辐射力。
三是补齐科技创新短板。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全会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结合新区实际,狠挖潜力,加强部门合作,狠补科技创新短板,强化工作举措,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
四是推动科技型企业提质扩容。以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为抓手,深入实施“科技创业企业”助飞计划和“创新券”推广应用,助推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增量提质。
五是努力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一号工程”,实施十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小黄鱼人工繁育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继续完善科技大市场建设,建好科技大市场实体店,力争打响科技新品发布品牌。
六是着力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加快落实科技创新 “十一条”和人才新政“二十一条”,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引资引智力度,深入实施“5313行动计划”。强化国内外科技合作,积极融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广泛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出台相关政策推进众创空间扩容提质,继续深化科技创新“八大机制”,进一步完善“两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中科研人员长效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