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舟山市科学技术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规划计划> 工作计划与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9005005/2020-126129
组配分类 工作计划与总结 发布机构 市科学技术局
生成日期 2020-06-0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舟山市科学技术局2018年工作回顾和2019年主要工作安排
发布日期:2019-02-05 来源:市科学技术局 访问次数: 字号:[ ]

201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科技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八八战略为指引,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和海洋科技主战场,狠抓创新舟山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落实推动,努力打造全新的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多项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一、2018年工作回顾

2018年的工作亮点,概而言之就是:五个新成果、三个历史新高、十一个零突破

(一)五个新成果

1. 优环境取得新成果。开启我市地方科技立法先河,《舟山市创新发展促进条例(暂名)》列入市人大2018年度立法调研项目。科技创新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全市累计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抵扣企业达170家以上,加计扣除超4亿元;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减免43家,减免所得税超1亿元;今年共发放创新券1842.36万元。科技服务惠企成效彰显,帮助林东潮流能发电项目成功获得2018年国家财政补助计划7200万元;争取2018年省级以上科技项目资金8000万元,其中现代海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首期到位资金2500万元;2019年度省竞争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11项,获省科技经费支持2000多万元,为该类项目历史之最。成果转化体系逐步完善,以全省十大优秀科技大市场——舟山科技大市场为龙头,四个县(区)均已建立成果转化基地。创业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实施2018年科技宣传十大行动,联合举办海洋·船舶与海工国际交流学术论坛,举办2018年舟山群岛新区科技活动周;组织开展2017年度新区十大海洋科技新进展评选活动;联合举办系列专家讲堂局长(主任)讲坛

2. 搭平台取得新成果。国家高新区已进入国家科技部等部委审核、国务院审批环节。舟山市现代海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倾力打造舟山海洋生物、海洋电子信息两大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整合研发场地6.4万平米,为企业提供检测11835次,对外服务企业2254家次,为企业新增产值近1500万元。创业孵化体系逐步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创园区的创业孵化链条有效构建,双清零工作顺利开展,目前已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4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以上7个,创业场地面积达16万平方米,累计孵化创业企业(团队)687个。飞地孵化器——智慧海洋协同创新中心(舟山)在杭州设立,开启了异地孵化模式。海洋输电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有望成为国内外海洋输电行业的标杆和技术领导者。

3. 深改革取得新成果。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激励机制探索迈出开创性步伐,市委办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市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鼓励成果主要创造者的收益比例不得低于70%。《浙大海洋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试行,已转让4项专利成果,成交金额共计77万元。科技资源管理服务市区一体化体系已初步构建,极大提升了科技资源的共享性和利用率。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顺利推进,首次开启自贸试验区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工作。

4. 招才引智引资取得新成果。以赛引才、以商引才 “5313”行动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项目落户30个以上,累计引进市外资金2亿元。科技合作交流全面拓展,挪威诺德兰郡郡长托马斯˙诺瓦尔等先后来舟交流;与日本东京大学开展合作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全雌黄姑鱼规模化培育技术。开展对吉林松原市的科技对口交流支援工作。联合举办现代海洋设施养殖”“海洋工程与海洋能技术等四场高层次国际学术论坛。新成立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舟山分中心、新签约共建江苏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3个高质量创新载体。

5. 抓统筹取得新成果。统筹推进创新舟山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各项指标完成良好,各责任单位协力配合,创新舟山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三个历史新高

1. 人才创历史新高。已推荐申报国家、省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C类及以上层次人才17名。

2. 育主体创历史新高。全年可新增高技术企业4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62家。

3. 拍成果创历史新高。科技成果竞拍交易15项,竞价金额达2970万元。

(三)十一个零突破

1. 科技攻关实现三个零突破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海洋化工研究团队历时5年研发出水解型无锡自抛光防污涂料,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该领域国内空白填补零突破;彩虹鱼深海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突破载人舱和中空半球形视窗关键技术,成功研制载人观光潜水器,实现国产载人观光潜水器零突破;国内首艘江海直达船江海直达1完成两万吨铁砂运载,实现江海联运首航零突破

2. 育才用才实现五个零突破浙版院士之称的浙江省特级专家,是我省最高学术技术称号,省海洋开发研究院院长郑斌荣获该称号,实现我市首位特级专家零突破;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徐志伟领衔的海洋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团队,入选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实现我市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零突破;由省海洋开发研究院科研项目团队攻关的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金枪鱼下脚料制备鱼油的方法和软课题项目《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分别荣获省专利奖和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实现我市海洋生物领域发明专利和软科学领域获省奖两个零突破;首次探索软引进国家级战略团队与地方智力合作,申报2项软科学研究项目获国家知识产权局立项,实现我市申报自贸区知识产权研究国家级知识产权软课题零突破。

3. 载体建设实现三个零突破由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海力生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海洋大学联合共建的管华诗院士专家工作站被评为“2018年全国模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实现我市获此殊荣的院士专家工作站零突破;浙江澳尔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获省首批军民融合示范企业正式授牌,实现我市省级军民融合示范企业零突破;舟山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学校获得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实现我市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称号零突破

二、2019年主要工作安排

2019年,我市科技工作的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以贯彻落实省政府出台科技新政50为契机,以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精准发力为核心举措,严格落实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要求,深入实施创新舟山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高度聚焦船舶与海工、海洋渔业两大传统产业,海洋生物、海洋电子信息两大新兴产业,绿色石化、现代航空两大战略产业,打造六位一体的创新链,在党建、体系、平台、攻关等八个方面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加快把舟山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一)坚持党建大引领。科技工作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党建对科技创新的政治引领和对科技人才的政治吸纳。抓好科技新政的落地落实,落实好清廉科技各项规定,营造风清气正的创新环境,努力打造忠诚担当务实清廉的科技铁军

(二)完善创新大体系。聚焦六大产业,完善一城、二园、三岛、四校、多载体为核心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兼容并蓄、齐头并进的全方位、多层次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支撑产业升级全覆盖

(三)打造创新大平台。确保成功创建舟山国家高新区,为六大产业发展提供高能级的承载平台。建设石化产业园、航空产业园、海洋电子信息园、船舶高新区、大健康产业园、远洋渔业基地等专业平台。聚焦国家双创战略,统筹建设海洋科学城、科创园区、众创空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做优做强一批高校科研机构,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试验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圈。2019年,要围绕六大产业,建设一批产业创新研究院。继续提升现代海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水平,再建设2-3家省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四)促进技术大攻关。凝炼一批产业科技支撑项目,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技术集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形成经济增长新亮点。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设立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努力把新区打造成为海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2019年,实施省市级重大科技支撑项目20项以上,转化科技成果40项以上,发布科研成果150项以上、技术需求150项以上,组织科技成果竞价(拍卖)15项以上,年技术成果交易额达6亿元以上。

(五)培育创新大主体。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行动,加大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科技人员创业等支持力度,引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产品高端、产业新兴的科技型企业,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2019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家以上,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

(六)深化科技大合作。加快引进大院名校,大力开展六大产业军民两用技术协同攻关,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合作项目,重点谋划建设石化产业研究院等创新载体;组织召开大型国际学术论坛,不断提升我市海洋科技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与一带一路发达国家技术合作和成果引进,做好对东盟等地区科技帮扶和成果输出,积极参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9年,全市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2家以上,实施市校合作项目20项,实施军民两用创新和产业化合作项目20项以上,组织实施5次以上重大科技交流活动。

(七)引培创新大团队。聚焦六大产业,集聚全球优质人才团队,优化升级“5313”行动计划,举办全球海洋经济创业大赛,扩大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引进范围和规模。明确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实施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培养政策,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新创业,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热情。2019年,新引进高精尖专业创新人才20人以上,引进新区“5313”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团队)企业20家以上。

(八)优化创新大环境。坚持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全面贯彻落实浙江省《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舟山市创新发展促进条例》地方立法进程。根据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要求,围绕六大产业,打造一业一平台、一业一院所、一业一龙头、一业一攻关、一业一团队、一业一政策舟山版的六位一体创新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推进科技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稳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深入开展自贸试验区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工作。进一步完善科技资源管理服务市区一体化体系建设,提升科技资源的共享性和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