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舟山市科学技术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专项信息> 建议提案办理>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索引号 001008009005005/2020-143615 文号
发布机构 市科学技术局 生成日期 2020-10-26
组配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舟山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对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07号建议的复函
发布日期:2020-10-26    来源:市科学技术局    访问次数:    字号:[ ]

尊敬的韩亚玲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海洋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建议》收悉。根据办理工作责任分解要求,明确由我局主办,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市监局、市海洋渔业局、市港航口岸局、市大数据局、市海事局、自贸区综合协调局、市投促中心、海洋科学城、石化基地管委会、集聚区管委会等14家单位协办。衷心感谢您对我市海洋高技术服务业培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关注和积极的建言献策,建议中对我市海洋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短板的分析既客观实际,又切中要害,对下步加快提高我市海洋高技术服务业水平提出的三点建议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有较强的可行性。我局对提出的问题和建议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就如何落实相关建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经与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建议中涉及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聚焦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引智

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高科技服务业发展,去年以来,我局牵头完成了市政府交办的海洋高技术服务业重点产业谋划研究,以科技创新驱动海洋高技术服务业培育和发展,大力推进创新舟山建设。通过前期谋划,立足舟山海洋产业发展基础,以高端型、融合型、服务型等三型和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等四新作为产业发展导向,以强调区域融合联动、突出本地资源禀赋、聚焦产业发展趋势、配套延伸主导产业为原则,筛选舟山海洋高技术服务业产业领域,带动舟山海洋经济创新升级。重点聚焦海洋新兴服务业、海洋科技服务业、海洋数字服务业、海洋智造服务业4大重点产业。

(一)促进海洋新兴服务业态衍生发育。实施新业态创业培育计划建立海洋新业态领域创业项目资源对接储备库,筛选重点项目并积极引进。对接国内外创新创业大赛,吸引高校院所相关人才(团队)在舟山科学城、海洋科技创业中心内创业。积极引导科创基金加快对接国内外海洋高技术领域的天使投资人和风险投资机构,为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加强前沿技术交流合作。围绕海洋海底等海洋观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着力吸引国内外顶尖技术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积极举办海洋高新技术论坛、研讨会等活动,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企业管理者、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开展前沿技术研究研讨、创新技术和服务的推广、行业发展交流等,提升舟山海洋观测、勘探服务的品牌影响力。大力开展招商引智活动。围绕本地产业技术储备和研发实力,开展形式多样招商活动,进一步加大海洋新兴业态招商引智工作力度,目前已招引全国排名前四的检验检测机构瑞士通标、法国必维、荷兰仕宝3家落地,中国海仲委海事仲裁中心、实华南油、威尔森华洋、海等一批国际著名高能级海事服务企业和机构已在舟山落地并开展业务。同时,创新打造中国舟山全球海洋经济创业大赛、自贸区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等赛会平台品牌,不断丰富双招双引的来源渠道。

(二)强化海洋科技服务战略支撑。推动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引导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开发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强化科研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加大仪器设备、图书情报和实验室等科技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力度,探索建立科学的运营管理机制和成本性非盈利有偿使用机制,面向科研机构、涉海企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支持领军企业释放大平台效能。支持长宏国际、海力生集团、扬帆集团等有实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平台化转型探索,搭建专业化众创空间、开放式实验车间和中试基地等开放式创新平台,在满足企业自身研发试验需求的基础上,为高校院所、社会创客等外部团队提供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设计、测试等服务。培育海洋科技服务新主体。提升本地现有海洋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按照市场化原则,引导海洋科技服务机构转型升级。支持民营海洋科技服务机构发展,鼓励创业团队投身海洋科技服务业,培育一批民营海洋科技服务业示范单位。全市已累计引育“5313”海洋高技术服务领域企业100余家,海洋高技术服务业相关高层次人才70余人,累计有6家海洋高技术服务企业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余家入选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企业年营收超过千万元。

(三)突出海洋数字服务特色引领。搭建海洋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发挥龙头骨干企业作用,搭建海洋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委托检测及研发、共性技术攻关、协同研发需求对接等服务。支持本地高校院所和企业参与海洋数字产业行业核心标准制定。推动数字港口建设。加快推动“5G+智慧港口应用,围绕自动驾驶、远程操控、主动预警、智能安防等领域,全面提升港区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国内集装箱运输车无人驾驶的行业标杆。推进海洋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5G海洋应用示范工程,加快部署海洋5G基站、5G示范网络,推动5G在船舶、港口、海洋牧场等场景的布局应用,形成5G示范效应,有效支撑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

(四)加快海洋智造服务推广应用。强化高端船舶修造技术创新突破。聚焦海洋船舶设计、海洋船舶修造、石化智能集成服务等产业领域,重点支持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等行业知名院所在舟山设立分院分所。重点推动VR船舶设计技术、船舶设计建造虚拟仿真验证技术、单元模块化构造及制作关键技术等原创技术研发。大力引培海洋智造总部企业。支持海洋智造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支持万邦永跃等本地知名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和资源空间,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积极招引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争取在舟山设立综合型总部、地区总部或职能型总部机构。

二、关于加快资源集聚,谋划海洋高技术服务园

加快谋划舟山海洋高技术服务产业园,坚持以外生资源根植增长带动内生增量原创引领发展导向,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为主线,高点起步、高位切入,着力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海洋高技术服务产业园区,为长三角海洋经济创新协同发展有力支撑。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的空间格局。整合全市海洋高技术服务业存量优势资源,按照一园多区模式,整体构建一核、两轴、两区、多节点的全市海洋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空间格局。一核,即海洋高技术服务专业园,重点发展海洋科技服务业、海洋新兴服务业、海洋数字服务业、海洋智造服务业和绿色海洋服务业。两轴即功能拓展轴和产业发展轴。功能拓展轴,从北往南连接孵化中试区、生活配套区以及长峙岛、摘箬山岛,是舟山海洋高技术服务产业融合发展和创新创业的功能轴;产业发展轴,从西往东沿舟山本岛南部岸线连接海洋高技术服务专业园、海洋科学城、新城航运服务集聚区,是舟山海洋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通道。两区,即孵化中试区、生活配套区。引进培育一批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科技咨询、成果转化等机构,建设中高档住宅、人才公寓等,优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多节点,即多个辐射联动片区,为加快释放专业园对全市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园区与海洋科学城、新城航运服务集聚区、长峙岛等片区形成辐射联动,打造多片联动、融合发展的总体格局。

                    图: 舟山海洋高技术服务产业园谋划图

(二)探索园区市场化运营管理模式。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市场化运作为原则,探索以委托开发综合运作模式推进园区开发运营。专业园管委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负责园区行政管理、规划协调、项目入驻监督等工作。开发商负责园区开发建设和运营,为园区企业提供多元化创新增值服务。

(三)强化沪甬舟联动协同。合作共建分园,加强与上海临港、上海金山石化等对接,探索以合作共建园中园等方式,引入先进园区管理经验。加快与上海在海洋经济开放体制、产业创新、公共服务等领域对接,重点引进高端船舶设计与修造、数字港口等项目。建设甬舟海洋高技术服务示范区,依托甬舟合作区建设,加快与宁波共建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谋划建设高技术服务示范区,重点加强在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等产业的中试、海试、海洋调查方面的项目合作。

(四)优化园区配套服务功能。建设功能齐备的高品质园区。高标准规划建设人才公寓、专家公寓、职工宿舍等居住配套,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和国际学校建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打造宜居宜业的创业社区。支持园区按照“15分钟生活圈建设理念,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等城市功能,谋划建设邻里中心、创业综合体等新型城市功能形态。建设数字化园区。建设智慧园区管理平台,集成创业服务、信息发布、数据统计、政策宣广、公共服务等功能,提升园区数字化管理服务水平。

三、关于立足先行先试,探索出台创新政策

(一)加强海洋高技术服务业的顶层设计。建立政府领导与企业高层、行业专家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听取各方对舟山海洋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共同会商解决产业发展、项目布局、政策制定落实等问题。推动海洋高技术服务产业联盟成立和运营,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鼓励行业协会等机构参与海洋高技术服务业产业研究咨询、平台建设、技术和产品推广等工作。

(二)加大海洋高技术服务资金支持力度。统筹舟山海洋专项资金,包括国家支持资金、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等,构建市财政、各县(区)、功能区多渠道经费筹措体系,加大对国家级和省级涉海科研机构落户、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企业培育等方面经费投入。支持符合海洋高技术服务条件的海上试验服务平台、海洋装备检验检测平台建设运行,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

(三)积极推进海洋科技载体建设。争取大院大所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对接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国内海洋科学学科一流高校院所,围绕海洋数字、海洋智造等领域,鼓励专业特色突出、技术创新优势明显的相关院系、科研机构来舟山建立研发中心、分支机构,开展技术转移专项培训、产业专项合作、创业教育、国际合作论坛等合作。支持建立联合研发平台。支持涉海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通过校企对接、联合研发、委托研发、技术产品转让等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探索建立特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聚焦智慧海洋等舟山特色产业领域,联合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等高校院所资源,探索打造智慧海洋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省大湾区(智慧海洋)创新发展中心。

(四)建设研发机构开展科技攻关。建设聚焦应用技术研发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立足舟山各海洋产业发展阶段和创新能力水平,采取分类指导、分类建设的思路,选择海洋智能制造、海洋大数据应用、海洋环境治理等细分领域,重点建设聚焦后端应用技术研发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突破该领域关键应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创新型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挥龙头企业产业组织者作用,鼓励龙头企业设立海洋数字产业研究院、海洋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等一批研发机构,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高校院所支撑、市场化运作、开放式创新的发展格局,以市场为导向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健全管理运行机制。健全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的对接机制和协调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资金投入、创新激励、考核评价等运行机制,实现研究院的自我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

(五)强化海洋高技术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引育。落细落实现有政策。围绕人才出入境、创业创新引聚专项、平台认定评级等有关政策,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落实人才政策进企业、进园区、进高校三进服务,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细则和操作办法,让相关政策全面助力海洋高技术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同时,结合我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将海洋高技术服务业人才引育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谋划研究。定向引聚相关人才。适当扩大“5313”行动计划创新创业专项对海洋高技术服务业人才项目引育的支持力度,允许相关人才项目破格申报。在第四届海洋经济创业大赛的蓝海智造行业赛中,加大对海洋高技术服务业创业项目的招引力度,在晋级入围中设定一定的入选比例。同时,在全市范围遴选一批海洋高技术服务业人才和团队,优先推荐申报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计划,并在市级各类人才工程中给予一定比例的专项名额。建优建实人才平台。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甬舟人才一体化发展工作,积极在上海、杭州、宁波打造系列化、品牌化的人才飞地,形成飞地园区招才引智的长效机制,加快人才飞地杭州萧山地块主体园区建设,加快促进飞地项目来舟转化。同时,重点打造浙江舟山人才创业园、“5313”特色产业园等海洋特色人才发展平台,加快集聚、孵化一批海洋高技术服务业人才项目。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舟山市科学技术局

                         2020819

 

(联系人:陈浩,联系电话:0580-2280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