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舟山市科学技术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规划计划> 工作计划与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9005005/2020-126128
组配分类 工作计划与总结 发布机构 市科学技术局
生成日期 2020-06-0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2019 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0-02-05 来源:市科学技术局 访问次数: 字号:[ ]

2019年以来,舟山科技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围绕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主线,积极贯彻落实科技新政,以创新舟山建设为主抓手,进一步加强谋划、主动布局、积极引导,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科技创新质效齐升,为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支撑。

一、科技创新重点指标完成情况

省对市五倍增、五提高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总体较好。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预计可超额完成任务;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总额、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幅预计可完成任务;发明专利拥有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已完成任务;技术交易总额已超额完成任务。

2019年,舟山科技创新工作呈现了以下新亮点:

1.出台舟山首部地方科技立法《舟山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为科技创新提供法律保障。

2. 深化三服务活动,创新实施定点、定人、定时三定工作法,精准服务全市科技型企业,科技部以简报形式向全国科技系统推广。

3.全市技术交易额再创历史新高,总额达70.16亿元, 同比增长307%,年度目标完成率达438%,完成率位居全省首位。

4.建立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启动高企培育入库制,新培育51家高企通过省评审,取得历史最佳成绩。

5.主动谋划舟山新材料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路径,新招引3个高技术服务项目。

二、2019年科技创新工作主要情况

(一)创新主体引培有新实效。一是科技企业双倍增有新成果。建立健全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帮扶三大行动计划。首次推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制度,新培育入库高企52家,其中51家通过省评审。新培育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72家待省备案,累计认定达910家。二是招商引智有新成效。谋划新材料产业、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路径,提出发展重点方向和招商地图新引进水下全景智能声学成像装备项目、舟山海洋工程技术服务平台项目、航天成果转化服务平台3个海洋高技术服务项目。新引进落地“5313”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企业29个。千人计划外国专家、万人计划人才、省海外工程师等省级及以上领军人才自主引育数达12人,远超上年自主入选数;自主培育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人,实现零突破。三是企业研发体系建设有新举措。首次开展市级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聚焦船舶与海工等六大重点产业和螺杆、汽船配、贻贝产业三大区域特色产业,新布局建设市级产业创新研究院10家,助推海洋产业健康发展。

(二)创新平台建设有新进展。一是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顺利推进。国家高新区创建已经进入待批复环节;摘箬山海洋科技示范岛成功列入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浙江海洋大学成立全省首个5G海洋联创中心。二是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实现翻番。2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成功入围省级创建名单,全市已创建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4家,共整合科技服务人员1000余名、科研设备9.7亿元,对外服务企业超5000家次以上。三是创新孵化载体建设持续提升。普陀湾众创码头升级为我市首个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定海创客工厂列入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拟推荐名单。全年新培育实际科创园区2家、市级众创空间3家,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市级科创园区5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8家,全市创新创业承载面积达40万平方米,孵化创业企业(团队)860个。四是省级星创天地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成功列入2019年度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建计划1家,通过建设将集聚相关科技企业100家以上、科研机构10家以上。新增省级星创天地2家,全市已拥有省级星创天地5家,集聚渔农业创业主体50家、成果转化和示范基地3000多亩,科技培训渔农民2000多人

(三)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有新提升。一是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稳步实施。全年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692项,其中省级及以上项目475项。新组织实施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项,市级重点项目6项;2020年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即将启动实施。围绕海洋新能源开发,重点推进兆瓦级潮流能并网发电产业化推广项目。围绕支撑自贸区建设,助力我市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船用燃料供油舟山船型首制船开工,船型改进属国内首创。围绕水产养殖,推动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联合日本东京大学联合攻关在全球首次建立全雌黄姑鱼规模化培育技术标准体系,实现黄姑鱼规模化人工繁育。二是成果转化实现历史突破。全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超70亿元,增速居全省前列。舟山科技大市场征集发布科研院所技术成果161项、企业技术需求192项;征集9项技术需求参加第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浙江),3项技术需求进入省百项技术需求名单。

(四)科技合作交流有新气象。一是国际合作交流有新突破。舟山银美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成功设立舟山首个企业海外研发机构;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省第一家获评省级国际合作基地的高职院校。新引进省外专千人4人,取得历史性突破;新入选省海外引智项目10项,入选率居全省前列。二是国内合作交流有新实效。制定并启动实施《舟山科技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接轨上海、宁波行动计划》,稳步推进《舟山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及《宁波舟山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启动实施水下结构物智能清洗机器人研制11项区域创新研发项目。积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出台《舟山市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新引进同济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等10家大院名校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创历史新高,全市已累计引进市外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载体89家。第三届新区全球海洋经济创业大赛成功举办。联合举办首届国际海洋技术会展、第八届国际水下技术学会等10场高层次交流会。

(五)双创生态有新优化。围绕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圈,聚焦海洋生物产业,高质量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六位一体创新生态链;创新实施定时、定人、定点的三定工作法,出台并实施科技型企业帮扶三大行动计划,精准服务企业,优化营商环境;出台舟山首部地方科技立法《舟山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为舟山双创环境优化提供法律保障。支持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开展创新活动,全年发放创新券2658.19万元,确认使用1989.34。全面梳理涉科技部门的办事项目,公布28最多跑一次办事项目清单,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

三、2020年科技创新工作思路

2020年舟山科技工作将围绕根在海洋、路在开放、贵在融合的总思路,坚持问题导向,抓关键,补短板,重点做好字文章。

(一)创建高能级创新平台高能级产业集聚发展平台,以创促建,促进舟山高新区争先进位,确保2020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舟山创建国家高新区;强化对双创平台的培育,全年争创省级及以上双创平台3家。高能级研发服务平台,提升4家国家级研发服务平台等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平台服务水平,积极会同相关部门新培育2家省级以上重点研发平台。高能级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提升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水平,舟山现代海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重点抓好以海洋生物产业为主的公共试验平台建设,打造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产业中试基地;普陀区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打造水产加工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品牌,重点建设全市水产加工产业检验检测中心;定海远洋渔业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和定海金塘塑机螺杆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要完善方案、明确路径,基本完成物理空间建设和服务机构进驻,建立相对完善的服务体系。

(二)引育高质量创新主体。培育科技型企业,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重点在高企梯度培育机制构建上下功夫,全年新增高企46家以上、省级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以上、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以上;招引高技术企业,深入推进新材料产业和海洋高技术服务业的谋划工作,制定高效的招商路径,牵头抓实两个领域的项目招引,全年力争促成项目签约2个以上,推进项目落地2个以上;加大科创企业引育力度,全年引进领军人才企业20家以上。引育高水平研发机构,引进大院名所筹建联合成果转化中心,建立驻舟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发展协作和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提升船舶与海工、海洋生物与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水健康养殖三个产业技术服务专家组服务能力,全年服务企业150家次以上。引育高精尖人才团队,“5313”行动计划和重点人才项目为抓手,全年引育高精尖人才10人以上;深入推进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建设,打造以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为中心的外籍人才集聚区。

(三)精准攻关高新技术难题。着力组织实施科技攻关,聚焦海洋高新技术领域,针对卡脖子技术难题,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海洋新能源领域,重点组织实施兆瓦级舟山潮流能并网发电的产业化技术等项目;绿色石化产业领域,重点组织实施非光气法高性能聚碳酸酯生产关键技术开发及工业示范等项目;海洋生物领域,重点组织微藻提取多不饱和脂肪酸功能食品油的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重点组织面向低轨卫星通信的船载宽带相控阵系统及其在星-海协同感知中的示范应用等项目;海洋新材料领域,重点组织实施海洋装备用新型耐蚀防污涂层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等项目。

(四)构建高水平开放体系。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依托一园二校三基地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资源,全年争取海外高层次人才100人次以上来舟开展科技合作交流,实施各类国际科研、人才项目10项以上,举办新区国际海洋科技创新论坛3场以上。加快融入区域协同创新,积极融入上海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共同开展关键领域、重点项目的联合攻关。重点与上海交大等高校科研院所在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制造等领域实施重大技术联合攻关项目5项以上;协同筹建浙江工业大学激光先进制造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金塘中试基地等新型研发机构。主动构建市域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创新舟山建设为抓手,探索建立与产业主管部门协同创新机制,精准实施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在海外创新孵化中心建设、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科研飞地建设等方面,加强多部门协同联动。

(五)提升高质量发展指标。围绕科技进步统计监测34个指标,强化跟踪分析,多措并举,促进R&D经费、R&D人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等重点指标有较快增长。2019年,R&D经费占GDP比重确保1%以上。强化市、县(区)和功能区联动,分解指标任务、压实区块责任、强化考核落实。加强政策引导,推进研发费用以奖代补等政策落地实施,进一步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充分挖掘绿色石化等新兴产业的指标数据,重点加强与浙江石化有限公司的沟通联系,帮助其建立科技投入、产出的数据归集机制,着力培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提升科技指标跟踪监测水平,强化培训、指导等服务,会同市统计局、市税务局等部门全力推进企业研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推广应用工作,全面提升研发费用等重点指标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即时化水平,做到应统尽统。

(六)打造高效创新创业生态。抓好顶层设计,谋划好科技十四五规划,聚焦重点深化调研,系统凝炼形成能落实落地的有效举措。抓好科技服务,对标新加坡,结合舟山实际,以科技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统领,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帮扶等三大行动计划,提升打造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的六位一体创新链,继续完善服务科技企业三定工作法。抓好科技政策落实,宣传落实好省科技新政50和《舟山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惠企政策。抓好队伍建设,高站位抓好党建引领,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强化学习型机关和清廉科技建设,全力建设一支创新实干的科技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