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01008009005001/2020-138933 | 文号 | 舟政办提函〔2020〕17号 |
发布机构 | 市政府办公室 | 生成日期 | 2020-09-14 |
组配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民革舟山市委会:
贵委提出的《加快供应链创新与应用 推动水产品业高质量发展》提案收悉。贵委对我市水产品行业供应链发展非常关注,对目前该行业现状分析到位、观点新颖,有助于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进我市水产业发展。市政府对此提案非常重视,根据提案内容,进行了认真研讨和论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我市水产品生产加工行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产品行销全球,驰名中外。今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市水产品行业受到巨大冲击,过于依赖出口、传统供应链体系薄弱的弊端进一步显现,上半年规模以上水产加工业产值缩减32.6%。为此,全市上下都在积极推动水产品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体系建设,提升产业集成和协同水平,助力水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水产品业高质量发展,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点:
一、积极构建水产品供应链大数据中心
(一)构建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
以各级政府为主导,以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为抓手,推动企业信息上云,建立供应链大数据平台,及时发布供需意向信息,帮助上下游企业快速匹配合作项目。以行业协会为媒介,整合捕捞(养殖)、仓储、加工、运输等要素资源,减少流通环节消耗,提升全产业链运转效率。以我市水产行业龙头企业为带动,积极推广产销一体、股权投资合作等新型经营模式,引导企业与船队、养殖合作社(大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以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庞大产能为依托,运用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等创新技术,建立鱿鱼等舟山优势水产品指数发布制度,逐步提高水产品议价能力。以国际水产城为平台,加强外部市场分销网络及终端网点合作,推动产销“最后一公里”现代化,补强全链薄弱环节。2019年全市实际完成农商互联农产品供应链有效投资1.05亿元,新增农产品冷库14.6万立方米,新增农产品销售额7.78亿元。下步,将重点培育4条左右的特色水产品供应链,培育8家现代龙头骨干企业,构建持续稳定的农商互联互动关系,带动全市农产品供应链提质增效。
(二)加快商贸领域数字化转型。
着力调整我市水产过于依赖出口的单一模式,积极开拓国内市场,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新零售,拓市场、去库存,提高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支持商贸领域数字化转型,与网商平台开展合作,建立稳定的网络销售渠道;借助银行“融e购”“惠点单”等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线上营销;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网络直播带货。邀请电商和新零售领域专家,帮助企业进行产品定价、商品包装、活动宣传等线上全销售流程的指导。支持企业发展产地直供配送、销地城市集中配送、品牌体验馆、连锁品牌专卖等现代化、品牌化末端销售网点。支持各类跨界业态混搭新型网点建设、步行街品牌专卖、网络预售营销等新型营销模式,降本增效,提升我市水产供应链的市场营销能力。今年5月,我市邀请27家国内大型商超企业、供应链下游企业、电商平台来舟与水产企业面对面洽谈,共达成初步合作意向160多个批次,意向销售额8000多万元。
(三)建立水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经信、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严把水产品生产、贮存、流通、销售各环节质量关,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可追溯的质量监管体系,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提升舟山水产品的知名度和公信力。对水产企业实施风险分级监管,开展风险等级评定,并以“双随机、一公开”工作为平台,组织监督检查,对问题网上公示、限期整改,并进行复核检查。加强企业质管人员培训,开展标杆企业经验汇报、现场观摩、交流学习,强化全行业质量管理。加强流通环节安全监管,以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等重点市场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健全水产品准入准出、检验检测、日常监管、问题处置等长效机制。加强食品冷链贮存运输环节监管,实施备案报告制度,通过“互联网+温度传感+GPS定位”,探索冷链温度数据远程传送和监测工作,实现食品冷链风险的全过程智控,防止“脱链”“断链”和贮运污染。依托省农贸市场监管平台,推进“智慧支付和食用农产品市场电子追溯系统”构建,形成水产品电子追溯体系。加强水产商标品牌建设,建立重点企业结对帮扶制,采取三级联动动态跟踪、“一对一”全程帮扶,支持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截至2019年底,水产品类有效注册商标108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1件,均居全市第一位。
二、鼓励企业提升价值链
(一)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能力。
通过建设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大行业共性技术攻关,组建产业技术服务专家团队,培育科技型企业等一系列举措,推动水产品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一是依托舟山现代海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由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牵头,积极打造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水产品加工公共研发中试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家门口中试服务,降低研发成本,形成集活性物质挖掘、产品开发试制、分析测试、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链条。二是着力加大专家团队的引进、整合力度,积极引进各大院校相关专家团队,为舟山企业开展点对点精准服务;探索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派驻制度,帮助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和指导培训。三是积极开展水产业“卡脖子”技术、进口替代技术和断链技术攻关,签订“产学研”联合攻关协议,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技术攻关项目。目前,按照“中国制造2025舟山行动纲要”,大洋兴和、海力生、兴业等一批市级“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工厂陆续建成,进一步普及生产自动化,加快关键环节智能化,舟山水产行业不断加快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产品逐步向高附加值转化。
(二)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功能。
培育壮大水产品供应链龙头企业,如国际水产城、远洋渔业基地、兴业集团、海力生集团、大洋世家等,整合其在供应端、流通端和销售端的产业资源,发挥核心企业的辐射带动功能,推动舟山水产行业整体协同与创新发展。一是采用“三定”工作法,深入水产品加工领域龙头企业调研帮扶,做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调研服务全覆盖,重点支持一批供应链核心企业引入成熟稳定、功能可拓展、数据可视化的管理软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逐步建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供应链营运管理体系,建立全链全程高效协同管理机制。二是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在水产品供应链体系中创新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构建“舟山海鲜”等区域品牌商品质量追溯体系,着力推动水产品供应链标准化的制定、应用和管理体系建设,形成规范可靠的“舟山海鲜”供应链营运管理体系。三是发挥头部企业的品牌塑造能力和标杆示范作用,推动舟山水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价值提升,并形成影响及制定行业标准的能力。下步,我市将形成3个左右的团体标准及地方标准,力争形成1-2个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打造高质量的“舟山海鲜”现代品牌营销体系。
(三)落地企业帮扶减负政策。
水产品加工行业作为舟山的实体支柱制造业,在产业布局上已基本形成了沈家门海洋生物园区、勾山区域、展茅工业园区、干览水产品加工和远洋渔业基地、高亭区域、枸杞—嵊山区域等产业集聚区。近年来,我市先后组织编制了舟山国际水产品产业园区、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保障产业用地总量并优化产业用地比例,进一步契合我市水产品及冷链产业实际发展需求,为促进水产品园区产城融合,构建要素集聚、结构均衡、业态丰富的高质量产业平台奠定了规划基础。同时,从市级层面出台了不少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文件,其中《关于推进“中国制造2025”进一步发展壮大工业经济的若干意见》(舟委发〔2017〕12号),对全市制造业体系构建、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智能化改造、产业集聚、两化融合等方面均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奖励政策。针对今年疫情影响,在为企业减税降费的基础上,又出台了有关文件进一步降低企业水电气成本,如将降低工商业电价5%的政策延长到今年年底,将降低企业到户水价、气价10%的政策延长到今年9月底,对今年7月1日至12月31日水资源费、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按规定标准的80%收取等,减轻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着力加强水产品物流支持平台建设
(一)打造水产品加工贸易中心。
我市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约380家,其中规模以上107家,水产加工业整体装备水平、生产加工能力和产品技术含量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企业集聚化布局基本形成,经营管理团队和从业人员也相对稳定,国际化市场格局正不断拓展,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海水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和世界重要的海水产品产业集聚区。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自2015年设立以来,按照“一港一城一区一中心”的功能定位,遵循“全链式产业、全方位市场、全国性品牌、综合性平台、专业化运营”的建设思路,大力引进国际知名水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引导本地加工企业从本岛南部向北部区域集聚,鼓励企业间整合重组或优势互补,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优势企业和龙头企业,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活力和集聚带动能力。针对水产捕捞、水产养殖的季节性特征,加快推动一批冷链物流设施改造升级,高标准建设一批商品化处理功能完善的产地集配中心、冷库、船舱冷链、电商现场冷链配送中心等,提高错峰销售能力,建立健全覆盖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全程冷链体系。计划2年内投入此类设施建设改造项目8个左右,综合利用政策资金1亿元以上,直接带动相关社会投资4亿元以上。
(二)构建江海车铁联运平台。
随着轨道交通和北向大通道建设,舟山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突显,对于舟山水产品贸易、流通将起到倍增效果。我市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2.0于2019年底正式上线运行,公共服务、行业监管、数据交换、航运交易四大功能进一步拓展,通过打通海关、海事、边检、港航等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构建进港、出港、海运、江运等15个物流链节点信息,物流信息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同时,全程物流航运交易信息平台于今年1月上线运行,为市场提供货盘在线撮合、订单物流跟踪等多种功能。“江海e行”APP可为企业实时提供综合航线服务,提升船舶航行安全和物流组织效率。舟山群岛新区智慧贸易物流港公共信息平台“聚联优帮”也已上线运行,能够实现货主、物流公司、司机和收货人等互联互通,正在构建无车&无船承运人平台物流电子商务系统。目前,冷链物流与各物流联运平台的结合还不够紧密,我市已在组织调研、筹划,基于“互联网+物流”的水产品物流网络生态圈将逐步形成。
四、创新开展水产品企业金融支持平台建设
(一)加强金融机构支持服务力度。
支持金融机构与我市水产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创新金融服务业务,盘活企业存量资产,提高融资可获得性,降低融资成本,为水产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驱动力。积极推动以水产品货物应收账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外币或人民币融资业务,普陀农村商业银行凭出口贸易商业发票即可获得票面金额90%的融资额度,浙商银行舟山分行通过出口池提供便利化融资服务,支持水产企业盘活资金。积极与头部企业合作,签署金融服务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准入、年审等定期和不定期的回访方式,掌握水产行业整体经营情况,定海海洋农商行单列10亿元信贷规模助力远洋渔业基地内远洋捕捞、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渔船修造及相关配套产业同步发展壮大,形成较好的驱动效应。截至2019年末,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水产行业贷款余额98亿元,其中水产加工行业贷款余额占比49.15%,水产捕捞行业贷款余额占比28.51%,水产贸易及物流行业贷款余额占比20.39%。
(二)探索建立信用评价体系。
积极寻求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为企业增信用、降成本,金融机构与专业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由合作社提供企业名单并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为信用评级较低、担保缺乏的水产企业提供纯信用贷款,解决生产运营资金需求。积极推出量身订制的金融服务方案和信贷产品,结合水产行业生产经营周期、贸易融资等特点,依客户所需提供金融服务,为企业增加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大部分银行推出的税银贷,以纳税信用为参考,向符合贷款条件并经税务部门评定的纳税企业或法定代表人个人发放生产性流动资金贷款,个别银行该产品的利率已在基准以下。农业银行舟山分行推出的跨境贸易再融资业务,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将客户融资利率降至2.5%以内。
感谢贵委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9月10日
(联系人:李波,联系电话:2280221)
舟政办提函〔2020〕17号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第74030号提案的复函.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