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舟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规划计划> 专项规划>
舟山市工业“十三五”规划
发布日期:2021-07-13 来源: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访问次数: 字号:[ ]

   

“十三五”时期是深入推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积极打造“四岛一城一中心”、加快取得突破十分关键的五年。当前,全市工业经济面临着以智能制造、创新驱动为引领的战略转型,工业仍将是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区建设的重要支柱。

《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着力培育支撑新区未来发展的海洋经济大产业是新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大力发展临港大工业,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工业发展新跨越,是“十三五”舟山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本规划根据《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制造2025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编制,并与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规划主要任务,一是提出“十三五”时期舟山市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主要目标;二是提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三是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本规划范围为舟山市市域,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条件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市坚持“政策撬动、创新驱动、集聚带动”的工业经济发展思路,出台系列政策引领船舶修造、水产品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创新驱动引领全市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以集聚发展带动工业经济空间布局的进一步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全市工业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正逐步成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总体而言,工业“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良好。

工业经济增速相对平稳。 “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为11.2%,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工业主要行业均保持住稳定较快增长势头,2015年,船舶工业、石油化工工业、水产加工工业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2.9%13.9%6.6%,工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工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十二五”时期,全市临港工业比重逐步提升,至2015年,规上工业中的临港工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4.4%,较“十一五”末提升了6.9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超过65%,位于全省各市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全市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能源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拉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船舶产业竞争能力提升。2015年,船舶工业实现总产值923亿元造船完工量422万载重吨、新接订单397万载重吨、手持订单1601万载重吨,船舶三大指标占全国份额均保持在1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船舶企业(集团),8家船舶行业龙头企业占到全市造船完工量的95%左右,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龙头船企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船舶造船,加快设计创新和自主开发,船舶工业在全国、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提高。

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全市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9家,院士工作站18家,5家企业研究院被列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部规上产值比重超过40%,远高于“十一五”末20%的水平;工业新产品研究、开发和应用取得明显进展,2015年,新产品产值率达15.2%

(二)发展环境

世界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导入期,全球工业经济正面临深刻变化。以绿色、智能为特征的新技术产业革命正在兴起,世界各国都力图抢占互联网、大数据、新能源、生物产业、健康产业、海洋经济、环保产业等新产业制高点。此次科技革命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与此同时,发达经济体力图通过实施先进制造业、工业4.0等计划,重塑其在高端制造业方面的优势;东南亚、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地区则力图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在发达国家重塑制造业的“高压效应”和产业向低收入国家转移的“替代效应”下,我国需要寻求独特的制造技术和制造业升级路径。

中国步入经济增长新常态,《中国制造2025》引领制造强国战略。“十三五”是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关键时期。随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产业政策的不断推进,供给侧改革将成为国家经济改革的主旋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历史性交汇的关键机遇期,制造业将成为我国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的重点、难点以及出路所在。国务院审时度势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我国将围绕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实施五项重大工程,既要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又要在应对新技术革命中实现高端化的跨越发展。

浙江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创新引领转型实现工业经济新跨越。“十三五”期间是浙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将率先探索与社会经济新阶段相适应的发展新理念、新常态、新动力、新结构和新经验。在工业经济发展领域,“十三五”阶段及更长一段时期内,浙江工业化发展的总体路径是要抢先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省内制造业及互联网产业的领先优势,加快推动浙江工业化沿着“服务化互动、信息化融合、绿色化转型”三大智能化方向升级转型,全面增强浙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能力与未来竞争优势。

舟山地处两大国家战略叠加地,全面开放姿态引领新区工业赶超发展。舟山位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两大核心战略的叠加地。新区战略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为全市工业经济赶超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十三五”期间,舟山将实施全面开放战略,加速推进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大宗商品加工基地建设,提高国家战略物资安全保障能力;努力推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大宗商品储备、加工、交易、配套服务等一体化功能布局;按照全市“四岛一城一中心”建设要求,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做大做强临港产业基地,在大型炼化一体化、临港重型装备制造、大宗物资加工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三)问题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保持10%以上的增速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质量等主要经济指标也稳中向好。在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的背景下,全市工业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但是同时也应看到,受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和全市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工业总产值增速等部分指标离“十二五”规划目标尚有差距,全市工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发展后劲不够足。“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2.1%,低于15%的规划目标。工业新开工项目数量不多、规模偏小,后劲不足的问题较为严重。二是产业结构不够优。舟山市工业经济产业集中度过高,船舶修造、临港石化和水产品加工三大产业产值占比超过70%出现传统行业对工业经济增长支撑能力下降,新的工业增长点尚未形成的问题。三是创新能力不够强。2015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4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仅54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对区域经济的支撑性作用有待提高。四是投资效率不够高。“十二五”期间,全市平均投资效率为1.52,低于2.43的全省平均水平,工业投资效率亟待提高。五是企业效益不够好。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全市工业企业盈利能力较弱,部分行业工业企业尚未根本性扭转经营困难的局面。六是信息化水平不够高。除船舶工业企业以外,全市工业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重要信息系统应用和电子商务应用等信息化应用相对滞后,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尚处于起步阶段。

“十三五”时期,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三方面的挑战:一是支柱产业支撑力下降,工业增长后劲不足的增速下滑挑战。过去二十年,舟山市工业增加值对全市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率保持在45%左右,其中以船舶修造、水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临港工业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进入“十三五”时期,传统支柱产业积累的一系列结构性、素质性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撑拉动作用大为减弱。而后续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的产业大项目缺乏,全市工业经济增速存在继续下滑的风险。是传统制造业转型缓慢,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的动力断层挑战。受到世界经济持续低速增长和全球贸易持续保持较低水平的影响,我市传统制造业如船舶制造、水产品精深加工、大宗物资加工等产业发展压力依然较大,行业整合提升任重道远。而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和重大项目引进落地进度较慢,尚未能形成可持续的经济新增长点。三是稳增长与调结构并行,引资扩量与引智增质并举的挑战。积极推动供给侧改革,平衡好存量和增量问题,加快调整产能严重过剩产业与加速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新型产业并行不悖,形成区域工业经济增长新动力。将招商引资扩大产业增量、招才引智提升产业质量作为“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的两大抓手,不断增强项目谋划能力、项目招商能力和项目建设能力,将引进与落实重大工业项目作为提升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主要抓手和主要驱动力。抓住全球产业发展低谷期人才资源重组的机遇,引进和储备海洋科技创新人才,以创业创新带动全产业链的整体创新,不断提升工业经济效益与发展质量。

二、指导思想、发展主线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党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行动纲领,以及加快建设浙江制造强省、打造舟山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强化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改革,实现“两化”融合和“军民”融合发展,促进智能制造、服务制造、集约制造转型,着力推动“2+6”重点产业发展,形成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打造中国沿海重要的临港工业基地和海洋战略性产业发展先导区。

(二)发展主线

工业经济发展关系着舟山能否跳出“中等收入陷阱”,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十三五”时期,全市将围绕2大千亿级产业和6大百亿级产业,实现工业经济增量提质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园区集聚与集约发展,形成具有一批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一是“大项目带动、基地化发展”,推动工业经济增量提质。临港大工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经济,对于大规模投资、大项目支撑的依赖性十分明显。我市具备发展临港大工业的良好区域优势和资源条件,在绿色石化、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依然具备很强的承载能力和投资潜力。“十三五”依然需要把落实重大工业项目作为提升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主要抓手和主要驱动力,不断增强项目谋划的能力、项目招商的能力、项目建设的能力。全力推进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示范带动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一批先进临港工业基地,这是培育全市工业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量提质的基本要求。

二是“智能化生产、服务化互动”,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是我市经济的重要基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以智能制造作为先进制造业的主攻方向,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引领我市船舶工业、纺织工业、专用设备制造等传统工业行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由产品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的协同效应,以全市现有的工业园区为依托,构建“制造服务关联”的跨产业集群。

三是“园区化集聚、绿色化生产”,实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我市作为海岛城市,在海洋资源丰富的同时,原材料、劳动力、土地资源较为稀缺,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类生产要素成本较高的问题。以系列“特色园区”和特色“工业小镇”作为产业承接载体,引导企业向园区和工业小镇集聚,有效避免产业分散布局所带来的土地资源、岸线资源的低效利用,同时实现绿色化、生态化生产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十三五”期间需全面统筹全市工业园区的开发与利用,理顺利益关系,实现共建共享,最大化发挥产业向园区化集聚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性,同时依托特色工业小镇,推动产业融合和资源综合利用,形成新的工业集聚地。

(三)主要目标

——工业保持平稳增长。到“十三五”末,全市工业总量实现新的突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工业投资效率明显改善。

——产业结构显著优化。临港产业比重不断上升,重点产业取得突破,传统优势产业明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较大突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着力打造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绿色石化2大千亿级产业,培育提升临港装备制造等6大百亿级产业。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继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十三五”末,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1.8%,力争达到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8%以上,全市规上新产品产值增速年均达14%以上。

——产业布局明显优化。以“基地化发展、园区化集聚”为导向,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船舶示范基地、国家级大型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国家级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国家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四大基地建设,工业经济集聚化发展水平大大提高。

——集约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推进绿色生产以及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与工业建设项目用地投资强度指标稳步提高;“十三五”末,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

三、重点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优化

按照“高端、创新、融合、集约”的发展要求,重点打造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和绿色石化2大千亿产业,大力培育海洋生物产业、海洋电子信息产业、临港装备制造业、海洋新能源、航空装备制造、粮油与大宗物资加工业6大百亿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工业生产力布局,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临港工业体系。

 

 

 

 

2+6产业发展重点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


重点突破绿色节能船舶、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制造,完善修造船、高端船配、绿色拆解等主要产业链条,培育研发设计、融资租赁、信息化服务、配套供应链、人才培训等现代化生产性服务业,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绿色石化产业


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为核心,谋划一批石化深加工项目,推进产业链向高端化、差异化、功能化延伸,建设国际一流、产业集聚、绿色环保、民营控股的大型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海洋生物产业


以干览水产品精深加工集聚区建设为抓手,推进水产品加工业的“五化”发展,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水产品精深加工和贸易集散基地,以展茅海洋生物医药园为依托,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


重点发展海洋卫星通信产业、船舶电子产业、海底电缆、软件信息以及海洋大数据产业等特色产业领域。

临港装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大型港口机械、集装箱设备制造、海洋环保设备、海水淡化成套装置、物流装备、海洋探测仪器设备以及传统装备制造等临港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医疗仪器与康复器械等健康装备制造业

海洋新能源产业


有序发展近海风力发电,积极开发潮流能发电和波浪发电,引进和培育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和系统集成应用企业,发展大型风电设备、潮汐能发电设备等新能源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

航空装备制造业


以大飞机总装、试飞和交付维修基地项目为契机,以舟山航空产业园为发展载体,培育发展舟山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吸引全球零部件配套企业集聚发展。

粮油及其他大宗物资加工业


依托舟山粮油产业园、中澳现代产业园等,重点引进高端动物蛋白加工储运、粮油副产品精深加工、功能性食品、食品深加工等关联项目,重点打造集大宗粮油加工配送、中转物流、保税仓储、现代交易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粮油产业基地。

(一)重点打造两大千亿产业

1、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

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整合提升为重点,发挥特色优势,推进兼并重组,做强做优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打造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两化融合的现代船舶工业体系。三大造船指标占全国比重在“十二五”基础上分别提高2个百分点,修船工业产值占到全国的3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修船产业基地。

推进产业发展模式转变。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从粗放式发展向自主研发模式转变;从中低端产品模式向高新产品模式转变;从同质化发展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转变;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重点突破绿色节能船舶、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制造。利用中船工业611所、浙海大、浙大海洋学院以及省外科研力量,对船舶企业进行工艺提升和流程再造,推动船企走向智能制造。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全面普及,典型船舶建设周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比重明显提高,形成6个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船型。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嫁接招商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思路,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以控(参)股、技术加盟、授权经营、业务分包等多种形式,以重大技术改造为抓手,实施一批船舶企业提升改造项目,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按照“腾笼换鸟”的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推进一批船舶修造企业搬迁工程,为产业高度化腾出发展空间;加强政策配套力度,强化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引导推动甬东、西码头、岱西等重点调整区域一般性修造船企业的转产转业。

培育特大型龙头企业。继续集中资源要素配置,强化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支持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以实施“两化”融合、军民融合和智能制造为主要途径,以内涵式创新升级和外延式重组并购为主要手段,凸出龙头企业带头示范作用,不断提升龙头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在现有白名单船企的基础上,培育形成“8+6”(8家造船企业、6家修船企业)的龙头企业发展格局,其中争取培育5家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的龙头企业。

扩张延伸船舶产业发展体系。积极推广智能化造船、数字化造船、绿色造船,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船型、多功能集装箱船、江海联运船舶等新船型,实现全市造船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重点突破关键修船技术和特种船维修技术,完善以修船企业为核心,集中介机构、专业维修设计、材料和备件供应、外协加工配套、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完善的修船体系,打造中国最大的修船产业基地;大力发展船配产业,重点支持中低速柴油机、船舶通讯导航、船舶自动化、精密控制设备等高端船舶配件的开发,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围绕智能制造和“互联网+”的发展方向,重点培育船舶设计研发、船舶认证、融资租赁、信息化服务、配套供应链等现代化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建设基于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核心产业链的大平台和生态圈,打造有舟山特色的“智慧船舶”。

2、绿色石化产业

以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为依托,采取统一规划、上下游产业紧密连接的基地化发展模式,使用国家最先进的工艺设备和技术,建设国际一流、产业集聚、绿色环保、民营控股的大型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将绿色石化产业作为“十三五”期间拉动工业投资与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按循环经济、绿色生产和一体化、集约化、规模化要求,规划建设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物流配送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大型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从实现国家战略的高度,多方面、多渠道的争取国家层面对项目布局、建设、资金、体制创新等方面的支持,建立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单位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有序的项目推进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积极谋划引进一批产业链配套企业,建设一批以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为核心,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石化深加工项目,推进产业链向高端化、差异化、功能化延伸。

(二)大力培育六大百亿产业

1、海洋生物产业

以“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远洋渔业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着力推进定海干览水产品精深加工集聚区建设,加强对普陀、岱山、嵊泗原水产品加工集聚区域的改造提升;围绕“绿色海洋健康制造”,加强海洋生物产业链的完善配套和前后向延伸。

1)水产品精深加工

加强产业链完善配套,推进融合化、集聚化、精深化、特色化、品牌化“五化”发展,将舟山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水产品精深加工和贸易集散基地。推动各种资源和要素的有效对接整合,实现渔业捕捞集散、生产加工和流通交易之间的高度联动,实现一、二、三产业间的融合化发展;以定海远洋渔业基地为依托,推进兴业集团、舟渔公司等企业向精深加工集聚区集聚,加强对普陀、岱山、嵊泗原水产品加工集聚区域的改造提升,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度;围绕“海洋健康食品”方向,拓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新领域,做大做强休闲食品、模拟食品、配置食品以及方便食品,推动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向健康产业领域拓展;鼓励企业间整合重组或优势互补,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特色优势企业,形成以若干龙头企业为核心,一批特色优势企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区域品牌的管理和使用,全面提升舟山水产加工产品质量,加强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舟山水产加工业知名度。

2)海洋生物医药

充分发挥全市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优势,加快海洋生物医药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鼓励企业开展海洋生物进行海洋生物药用功能基因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发展生物性原料药与衍生品等;以分离筛选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为重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功能食品、海洋保健品、化妆品等产品;在海洋生物疫苗与生物饲料添加剂、海洋生物功能材料、海洋生物酶制剂、海洋农药与海洋生物肥料等的研发与产业化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技术突破,择机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整合和优化海洋药源生物种质、基因和天然化合物等资源库建设,发展产业急需的海洋药物筛选和评价、海洋医药制备和制剂工艺技术等支撑平台。重点依托普陀展茅海洋生物产业园,加快海洋生物企业向园区集聚,努力引进知名海洋生物医药重大项目落户。

2、海洋电子信息产业

以创建国家级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为契机,将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培育成为我市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建成我国重要的智慧海洋应用示范基地和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明确产业发展重点。重点培育海洋大数据、海洋卫星通信、船舶电子、海洋探测仪器设备等产业。建设集采集、存储、管理、挖掘、利用于一体的国家级海洋数据中心,构建海洋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及应用平台,着力开展海洋观测网示范、江海联运大数据应用示范和军民融合应用试点示范,探索建立海洋数据交易所。

推进一批项目建设。规划建设海洋大数据产业园和海洋电子工业园,重点推进国家级海洋数据中心、舟山北斗海洋通信示范基地、海洋卫星通信产业群项目、船联网产业项目、嘉蓝船用电子信息项目、网易舟山研发中心等一批海洋电子信息项目建设,加速形成全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政策支持引导,设立智慧海洋产业基金,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对全市信息产业发展带动作用较强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通过开展针对性的招商引资,重点跟踪央企、国内外知名企业及各类科技组织,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优质信息产业项目。

3、临港装备制造业

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打造高弹性、可持续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海工装备产业集群;以智能化为导向,推动传统特色制造业转型升级。

优化发展临港装备制造业。充分发挥我市港口优势,以港口仓储物流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集装箱设备制造、海洋环保设备、大型港口机械、大型建筑工程机械以及海水淡化成套装置等为重点,努力引进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企业,带动舟山临港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加大对海洋工程装备共性制造技术和工程管理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着力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恒安泰海洋柔性管道生产项目、富通海洋工程电缆项目、中钢海洋工程装备年产60万吨钢制品生产项目等。

提升改造传统特色制造业。坚持市场导向和创新引领,改造提升机械制造、汽配等传统产业,完善专业化分工协作和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扶持一些产品优、市场好、技术高的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一批汽车关键零配件、新型塑机螺杆等传统产业领域的重大技改项目和新建项目,积极推进传统特色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4、海洋新能源产业

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契机,重点发展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发电,引导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打造国内一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洋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

海洋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大力研发和应用海洋风能、潮流能、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新能源利用技术,重点开展海岛新能源发电并网和微网技术研究,积极推广风、光、蓄互补供电技术和轻型直流输电技术在孤立海岛中供电应用。科学布局建设海上能源项目,重点推进25万千瓦国电海上风电、中广核30万千瓦海上风电、嵊泗海上风电场项目、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新奥液化天然气(LNG)接收及加注站项目、美达风电二期、秀山模块化潮流能发电及长江三峡集团舟山潮流能等兆瓦级示范工程,金鹰集团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项目。

风能、潮汐能等发电装备。把握沿海和海岛地区风能、潮汐能等资源开发的机遇,积极推动海洋新能源成套装备和关键部件的研发,建设海洋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十三五”期间,在定海区规划建设高端海洋电缆生产基地,在普陀规划建设国家潮流能测试中心,在岱山县规划建设风电、潮流能等新能源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重点依托六横小郭巨产业园等区片,引进和培育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和系统集成应用企业,适时引导机械加工类企业向发电设备配套件发展,提升关键配套件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

5、航空装备制造业

以舟山航空产业园为发展载体,以美国波音737系列飞机完工和交付中心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培育发展舟山航空装备制造业,吸引全球相关零部件配套企业落户舟山,积极发展航空装备及零配件制造等相关延伸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抓住国家推进低空开放的契机,利用舟山普陀山机场设施及资源,开展通用航空运营服务业,发展水上飞机及轻型运动飞机的研发、制造及组装。依托舟山良好的空域条件和广袤的海域资源,建立水上机场和水上飞机起降点,开展水上飞机通勤运输及旅游维护项目,进一步延伸航空装备产业链。

6、粮油及其他大宗物资加工业

依托舟山国际粮油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园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集聚条件,大力引进以粮油及副产品为原料的生物制品、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休闲食品、糕饼类食品等相关加工项目,推动粮油产品研发及生产链上下游企业集聚,进一步提升粮油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能力,打造集大宗粮油加工配送、中转物流、保税仓储、现代交易等多种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粮油产业基地。积极推进中澳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大宗粮油中转、加工、储运中心,进口水产品物流、加工、交易中心,围绕高端动物蛋白、粮油、水产品进境加工等领域,推动农产品加工贸易相关企业集聚,打造我国首个农产品供给侧国际合作园。“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良海粮油公司年加工120万吨油料及储运基地项目、中海粮油公司二期项目、中澳产业园区产业项目建设等。充分发挥我市大宗物资进口优势,鼓励做大做强木材等物资加工工业发展。

(三)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发达程度已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十三五”期间,全市重点推进“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建设试点工作”,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海洋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有机融合。

优先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加强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技术、动态设计技术、协同设计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研发以及应用,坚持专业化发展和工业融合发展相结合,在船舶设计、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塑机等传统专用设备设计领域,培育和引进工业设计机构,建立现代化工业设计服务模式,扩大工业设计产业规模。重点依托国家江海运输船舶研发设计中心、浙江省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在江海直达船型研制、节能环保型船舶设计、特种船型设计等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建设省级船舶工业设计示范基地。

鼓励发展海洋科技服务业。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建设为抓手,按照“一核两带多点”的空间布局格局,以海洋科创园为核心,重点布局涉海科技研发中心、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示范中心、科技创业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科技服务机构,培育发展技术评估、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推动科技咨询公司、设备维护服务公司等生产性服务企业的集聚;充分发挥“南部海洋科技创新带”和“北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带”的作用,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海洋科技服务对全市经济的引领和带动效应。

引导发展配套物流服务业。以强化大型产业基地和大型工业企业的配套物流服务为目标,在核心产业集聚区内布局一批具有仓储、配送、加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功能的大型产业基地型物流园区;以舟山港综合保税区为重点,整合海关、商检、工商、货运、货代、外管、财税、银行等的相关物流信息,推进“大通关”建设,同时建立统一的口岸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保税燃料油供应的国际竞争力,打造亚洲重要的保税燃料油供应中心和海事服务基地;发挥金塘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物流园区的综合优势,扶持发展一批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和虚拟物流的大型企业,建立完整的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分拨配送、保税加工等港航物流产业链。

构建“制造服务关联”的跨产业集群。依托产业基地、工业园区、高新区和特色工业小镇等载体,规划布局“科技服务园”等“城中园”、“园中园”,发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的协同互动的效应,“十三五”重点推进中国海洋科学城科创园、定海工业园区科技创业园等的建设。围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海洋生物产业、船舶工业等重点产业,打造诸如集船舶设计、船舶制造、船舶认证、船舶评估、船舶拍卖、船舶修理、拆船等于一体的“制造服务关联”的跨产业集群。

(四)调整优化工业空间布局

遵循舟山市突出打造“一中心四基地一城”的战略思路,结合“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按照“大项目带动、园区化集聚、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优化全市工业经济空间布局,明确“十三五”重点发展区域。

建设两大战略产业基地。一是大小鱼山绿色石化基地。近期加快推进大小鱼山围垦工程以及岱山至大鱼山疏港公路建设。围绕石化基地建设,就近规划石油管道、石化装备等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配套区,在本岛西北部或岱山岛配套布局精细化工基地,提前谋划引进产业链配套产业。以推进油品自由贸易为重点,突出油品全产业链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形成石油储备、加工、交易、补给、配套服务“五位一体”功能布局。二是朱家尖航空产业基地。按照“一环一轴,山水相映;东西两片,协同发展”的结构和九大功能分区,打造现代化航空产业园区。以大型干线飞机总装交付为龙头,带动通航制造、零部件保税物流及配套产业发展;选择发展航空制造,运营保障以及航空衍生产业;大力引进通用航空企业及相关科研机构,尽早形成航空产业集群。

提升发展临港制造集聚区。全面突显舟山本岛北部临港工业发展带的临港工业“主战场”地位。重点发挥舟山海洋产业集聚区的资源与产业优势,推动以商招商、产业招商、以园招商向纵深发展,将创新引领与产能提升作为重要突破方向,全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特色岛屿产业功能区块的集聚功能。本着优化存量与引进增量并举、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并重的发展思路,突出金塘、六横、岱山本岛、虾峙、小长涂岛、秀山、小洋山等岛屿临港工业区块特色,将有条件的岛屿培育发展成特色鲜明的临港工业岛;建设一批与临港产业相配套、产城融合的综合服务型海岛城镇,提升临港产业综合配套服务水平。

布局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平台。加快建设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自由港、石油储备与交易、舟山绿色石化基地、舟山港综合保税区等功能区块建设,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积极推进中澳现代产业园、国际粮油产业园、展茅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干览水产品精深加工集聚区、渔业特色小镇等产业集聚平台建设,加速形成一批极具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创业创新基地、海洋科技创新岛、特色工业小镇等平台与载体,积极推动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

四、重点举措

围绕“十三五”工业发展战略安排,重点实施“四大工程”,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信息化、智能化为引领,全面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

(一)重大项目带动工程

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多方面、多渠道争取国家层面对浙江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资金、体制创新等方面的支持,建立各级政府、部门联动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要求、工作目标以及时间进度,全力推进项目早日完工投产。全面启动波音737完工和交付中心项目建设,强化统筹、细化任务、有效突破,又好又快地推进项目建设。加快中澳现代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澳洲活牛进口加工项目建设投产。认真梳理重大项目规划,按照在建项目、续建项目、新建项目、储备项目,分类抓好项目推进,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以“四个一”管理运作机制为核心,以项目审批、责任倒逼和联动督考等机制为支撑的“项目中心制”,推进“三重”项目建设。对重大项目实施台账式管理,定期督查通报,确保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发挥重大项目产业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磁场效应和虹吸效应,推动产业延伸和产业集聚。围绕大小鱼山绿色石化项目,全力推进烯烃、芳烃及高端精细化工等下游绿色产业集聚,形成大石化产业集群;依托波音737系列飞机完工和交付中心项目,推动以干线飞机制造、通用航空制造、航空服务等产业集聚,形成大飞机产业集群;依托中澳现代产业园项目,推动农产品加工、保税物流和特色农产品跨境电商等产业集聚。通过大项目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产业集群,拉动整个区域的整体发展。

针对性谋划与引进一批产业项目。注重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企业的项目信息搜集,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产业集聚区块,储备和引进一批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具有发展前景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追求有效投资、高效投资与绿色投资,重点引进对延长产业链、集聚产业度、提升综合实力有助益的重大项目,通过提高投资效益来盘活存量、调优增量、扩大总量。

(二)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着力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和重大创新基地建设。建设好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海上试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岱山汽船配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省级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电子信息等领域,新建一批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力争把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舟山船舶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建设成为新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基地,将省级舟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引导和支持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依托自身科技研发资源,建设重点实验室、研发(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究开发机构。十三五期间,力争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0家以上。

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围绕临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海洋电子信息、海水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致力于解决制约企业发展和升级的技术难题,累计实施100项以上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形成100项以上高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开发100个以上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产品。

(三)军民融合示范工程

推进军民融合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军地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开展与各大军工集团、军工院所的战略合作。在大项目、高技术及资本合作等方面进行顶层引导,定期开展项目、技术、信息交流对接活动。围绕军民两用重点技术领域,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军民融合技术创新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

谋划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园区。通过政府主导、军地共建、企业运作、多地联动的模式,以军民融合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军事采购、人才培养为重点,在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内打造独具特色的军民融合创新园。在定海工业园区块谋划建设军民结合产业园,积极利用军工高技术成果,加大民用产品的开发生产。利用国家大力推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契机,力争2020年,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

培育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化项目。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引导和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出台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船舶、航空、新能源、应急救援装备及现代物流等军民融合产业培育。指导、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尽快取得军工资质,鼓励优势民营企业积极利用军工高技术成果,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推进海洋大数据、海上试验平台等在军队中的应用,促进军民技术成果的双向转移及产业化。

(四)两化融合创新工程

培育一批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围绕船舶制造、临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和传统特色产业,优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实施信息化集成应用示范。深化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管理的信息综合集成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推进产品开发、设计与创新的信息化,深化信息技术在船舶、临港装备设备等产品上的渗透融合,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进电子自动识别、无线通信技术在生产制造过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应用;推广综合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推进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

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主动对接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在纺织业、塑机螺杆、专用设备制造等产业领域,通过“机器换人”的途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将“机器换人”作为打造“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的基础性工程,进一步探索推进无人车间、智能化车间、自动生产线等改造提升工程,推进工业云平台的运用,实现智能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出台配套支持政策,鼓励企业配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产数控系统的国产智能数控装备,对于具有示范性意义的项目,按设备和技术投入的一定比例给予资助或奖励。

五、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引导,创新规划实施机制,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采取积极有效的保障措施努力将工业“十三五”规划落到实处。

(一)产业政策引导

颁布舟山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结合舟山市“2+6”重点产业发展,结合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扶持产业、提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调整优化工业布局的重要任务,提出舟山市工业发展中的鼓励、限制、禁止类项目以及有关项目落地区域的具体规定,引导企业投资行为。

统筹政策资源导向。以产业产品发展导向目录为总方向,全面推进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实行资源差别化供给政策,协调涉及工业发展领域的财政、税收、土地、环保等各部门,集聚政策资源到重要环节和领域,在限制、禁止类项目和敏感地区项目的管理上形成合力。

(二)生产要素保障

强化土地资源保障。建立以“亩产效益”为基础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分类分档的土地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尝试推行产业用地履约保证金制度,在供应方式、使用年限、地价标准等方面实行差别化工业用地供应政策,注重对项目进行跟踪督查,不断提升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水平。保障重点项目用地,对事关“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大平台、大项目,在用地指标分配使用过程中给予倾斜,同时依托大中型项目的推进,积极扩展用海空间。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拓宽制造业重大建设项目境内外融资渠道,鼓励发行各类债券,支持运用融资租赁开展设备投资;鼓励引进股权投资基金,发挥产业基金作用,推进投贷一体化,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培育;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及到新三板挂牌融资,提高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搭建政银企三方合作对接平台,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发挥政府资金、专项建设债券引导作用,形成“政府投资+金融资本”、“政府投资+民间资本”等多种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结合海洋经济发展特点,创新抵质押方式和金融信贷产品,创新融资模式支持重大工业项目建设。

完善水电保障网络。积极推进舟山大陆引水三期工程、大小鱼山岛海水淡化工程,加快嵊泗大陆引水工程前期研究工作,保障海岛地区水资源供给;大力完善海岛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主网架500kv联网输变电工程,发挥好多端柔性直流工程应用与示范,争取尽快启动浙能六横2×100万千瓦机组项目、神华国华2×66万千瓦机组项目。开展岱山至大小鱼山岛220KV联网工程、舟山本岛至大小鱼山岛220KV联网工程以及大小鱼山岛海水淡化工程的前期工作,为加速项目落地创设条件

(三)人才支撑体系

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围绕临港装备制造、绿色石化、海洋新能源等工业经济重点发展领域,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鼓励高校开展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人才试点,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落实舟山市创智人才引进5年行动计划,重点鼓励采用 “人才+团队+项目模式引进一批领军型人才;完善产业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各类职业院校与工业企业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培育高技能人才;深入推进“智汇群岛·创新引领”5313行动计划,大力聚集和培育科技创业人才(团队),重点引进符合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各类科技创业人才。

健全创业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市高层次人才工作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制定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继续推进实施舟山市人才安居工程,做好企业人才住房的申购工作。加大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的收入分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设置杰出人才贡献奖项,表彰和鼓励对舟山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

(四)财税政策支持

按照整合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整合各类扶持政策和财政性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创新财政资金扶持产业发展的方式,引入“基金制”等市场化运作模式,重点支持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现代海洋产业集群示范建设、智能化和信息化示范试点建设等;各县、区要统筹相应的财政扶持资金,加大对“机器换人”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财政经费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估和监督管理机制。

(五)发展环境优化

建立重点项目全流程跟踪推进服务体系。强化招商引智服务,各产业平台和相关部门要主动服务招商引智大局,及时帮助解决项目和人才引进中的问题和困难。对于重点和重大工业项目,成立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全流程跟踪推进服务,并注重招商引智的后续配套的跟进。

构建有利于工业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扎实推进政府效能革命,将工业经济管理的重点转移到为企业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深入开展“深入基层、服务企业”专项行动,抓好治乱减负工作,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加强行政审批的事后监管;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机制,推动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建立完善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如果内容不能正常显示,请安装pdf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