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舟山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规划计划> 专项规划>
舟山市体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日期:2022-01-10 来源: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访问次数: 字号:[ ]

“十四五”时期,是舟山展示“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争创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建设现代化海上花园城市的关键时期。根据《浙江省体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部署,为明确“十四五”时期舟山体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现状与成就

舟山市体育工作紧紧围绕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推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项体育工作深入开展,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现代化海洋体育强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全民健身逐步提升。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面实施的带动引领下,舟山市全民健身工作在质量与层次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一是体育场地设施初具规模。舟山全市共有体育场地3076个,总用地面积307.4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2.65平方米,利用承办浙江省第三届群众体育大会的契机,建成舟山体育场。落成舟山市青少年体校,新建一批中小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公共体育场馆的便民、惠民性均得到显著提升。二是体育社会组织健全。全市备案登记的体育类社会组织达到717个,其中有体育法人资格的体育社团已达140个,3A等级以上体育协会数量达到40%以上;全市登记注册的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412人,每千人社会体育指导员数≥2.5人;创建全省首个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线上平台,为群众方便快捷地找到健身场所、接受科学健身指导提供服务。三是体育健身活动常态化。各县(区)基本形成了“一县一品牌”的赛事活动,每年参加各类体育健身活动人数超过50万人次;全市经常锻炼的人数占总人口的38.7%,全市整体人群体质合格率为93.7%。

2.竞技体育稳中有进。“十三五”时期舟山市对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创新卓有成效,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合理,在人才培养和竞技成绩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一是竞技成绩有突破。2019年亚洲少年田径锦标赛上,舟山籍运动员获得女子800米比赛冠军,并打破赛会纪录;同年舟山共有7名运动员代表浙江参加了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共获1金、3银、1铜的优异成绩,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2016—2020年期间,共获得亚洲冠军2个、全国冠军3个、省级冠军59个。二是项目布局更有竞争力与可持续性。对标浙江省运会,新增攀岩、高尔夫、女子足球3个项目,通过创新体制改变学生运动员选拔与培养方式,积极创建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注册裁判员253人,注册运动员超过2000人。三是青少年体育扩面增量。大力推进新型体校建设,两县两区建成县(区)级体校4所。创建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个,创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8个,创建市级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1所。会同教育部门建设校园足球特色学校48所。2019—2022新周期业余训练后备人才布局人数1628人,其中奥运全运项目1443人,非奥项目185人,布局总人数比上个周期增加476人。

3.产业发展提效增质。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舟山市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9亿元,同比增长0.3%,占GDP比重为0.6%。二是社会力量办体育不断增强。舟山市体育产业联合会的成立,吸纳了56家体育企业,培育20余家新型体育企业,凝聚体育产业市场主体合力。领尚健身房连锁化经营已达7家,精武体育连锁经营8家,篮球、羽毛球、轮滑、卡丁车、击剑等青少年体育项目遍地开花,舟山体育场、体育馆实施第三方委托经营。三是产业扶持政策更加有力。积极争取逾1000万元的省级精品体育项目扶持资金,补助体育赛事、健身场馆、体育旅游等发展,有力地助推舟山市体育产业的加快发展。四是运动休闲产业逐步完善。通过创建运动休闲旅游基地带动产业集群化,建立和完善了海钓赛事、沙滩足球、沙滩排球、帆船、环岛自行车等运动休闲产业集群,从而形成一条具有舟山特色的体育产业链。

4.赛事体系日趋完善。“十三五”时期,舟山体育赛事发展逐渐体系化,举办、承办了多项国际、国家级赛事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围绕舟山海洋、海岛、空气等资源优势,继续办好舟山群岛马拉松、女子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全国沙滩足球锦标赛、中国飞镖公开赛、“神行定海山”全国徒步大会等品牌赛事,相继创办了岱山海岬半程马拉松、海岛越野、划骑跑三项、铁人三项、帆船跳岛拉力、沙滩风筝、环岛自行车、沙滩高尔夫等特色精品赛事,每年累计参与超过10多万人次,呈现出“舟山赛事旅游”现象。每年会同教育部门举办舟山市阳光体育运动会和舟山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两大赛事体系,设有田径、篮球、排球、沙排、足球、沙足、跆拳道、游泳、乒乓球等比赛项目,并逐年扩展到14个。每年承办群体类省级以上重点赛事活动20余项,组织举办市级、县(区)级群体赛事活动200余场。赛事活动中,充分融入了文化、旅游元素,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二)短板与不足

一是全民健身服务成效有待提升。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依然不足,政府工作机制尚需完善。全民健身相关人才力量薄弱,中心活动场所缺口依然存在,以俱乐部和户外基地为代表的体育组织力量活力有待提升。各级社会体育组织实体化、规范化管理有待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有效管理的机制建设探索力度不够,跨部门融合协同效能不足,跨领域融合发展仍需深化。二是竞技体育发展基础相对薄弱。舟山竞技体育仍面临基础薄弱、资源投入不足、定位模糊与区域环境限制等问题,需要通过顶层设计与资源梳理,转变发展思路,实现竞技体育弯道超越。三是体育产业发展潜力需进一步激活。产业规模还不够大、质量不够高。缺少大规模、高水平、产业链完整、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体育龙头企业集团。四是体育人才比较欠缺。舟山市体育产业人才总量较小,集聚能力不强,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高校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不足。企业吸引和留住高水平体育产业人才比较困难。五是发展保障机制有待健全。舟山体育发展平台缺乏,在赛事引进、文化宣传、奖励激励等方面还缺乏一套成熟可行的政策保障措施。

(三)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机遇。国家层面政策不断出台,顶层设计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在体育场地设施、体育产业、体教融合、学校体育等方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体育政策法规日趋完善,体育事业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省委、省政府对体育事业有了新部署。省十四届八次全会会议精神、省政府工作报告、《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浙江省体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对体育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对体育工作提出新期待。市委七届十次全会和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海岛样板”,加快打造“海岛赛事之城”,加强公共体育服务,新建一批健身场所和设施,让体育运动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岛体育赛事是我市体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以重大赛事举办为契机,带动我市基础体育设施全面提升,吸引全国乃至国际优质体育资源,提升舟山体育在全国海洋体育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挑战。消费升级对体育发展提出新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体育消费,同时也对体育事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体育公共服务、体育公共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体育在精神娱乐、增强体质、完善人格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字化时代、消费升级时代和高铁时代到来对体育发展提出新任务。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体育领域新的革命,智能健身、数字体育、体育智造、户外体育以及产业数字化升级都是我市未来体育发展的新任务。人才是体育现代化建设的根基,体育竞技人才选育,体育后备人才梯队搭建,社会体育人才培养,形成符合体育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支撑体系是对舟山市体育发展的新要求。疫情防控常态化对体育发展提出新挑战,全民健身活动受到制约,体育赛事活动受到巨大影响,体育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总体部署,省委、省政府提出推进现代化体育强省建设的要求,牢固树立人民满意、开放共享和协调发展的理念,围绕建成现代化海洋体育强市目标,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为动力,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协同发展,使体育成为推动舟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助力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创新。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全面推进体育数字化改革,以数字化改革引领体育全方位改革,形成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体育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全市体育水平,完善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办体育,落实体育领域“放管服” 改革,打造公共体育“一站式” 服务平台,为建成现代化海洋体育强市提供坚强保障。

2.坚持均衡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聚焦城乡体育发展中的短板弱项,统筹谋划,合理规划,推动形成与海上花园城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体育空间布局,逐步实现全市范围内体育服务设施、项目、人力资源等的城乡均衡发展,整体提升舟山体育发展的能级水平。

3.坚持深度融合。坚持更好地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夯实“体育+”和“+体育”发展模式,促进体育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提升产业质效,共建更加开放创新的区域体育产业生态圈,更好满足市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体育服务需求。

4.坚持为民惠民。坚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在全民健身,体育赛事办赛、参赛和训练备战,体育交流等各领域,确保疫情防控精准全覆盖。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群众在体育共建共享中增加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助力共同富裕。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建成海洋体育强市。基本形成全覆盖、均等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竞技体育项目布局优化,综合水平有新突破;海洋赛事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建成中国海岛赛事之城,赛事经济、体育旅游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海洋体育文化不断丰富,体育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不断完善,体育治理体系更加科学。数字体育建设加快,体育整体智治水平明显提升。体育成为助力舟山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加速器和金名片。

1.群众体育开创新局面。到2025年,全民健身意识和体育文化精神明显增强,重视健身、支持健身、参与健身的社会氛围基本形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亲民性、便民性、利民性显著提升,标准化、均等化、智慧化建设持续完善,全民健身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比例达到40%以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5%,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8人,创成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县(区)1个,培育一批优秀体育文化作品。

2.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到2025年,舟山竞技体育和体育赛事发展与城市特质相适应,与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相协调。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自成特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符合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和趋势,更加开放、充满活力。不断增强我市竞技体育总体实力,布局17个大项以上,布局青少年后备人才达3300人,实现2021陕西全运会、2025年大湾区全运会“保银冲金”,2022年金华省运会金牌总数、奖牌总数超过上一届,2022年杭州亚运会有运动员参赛。坚持条块结合、多措并举,各级体育部门和协会同向发力,完善赛事组织管理体系,赛事品质和综合功能进一步增强。赛事结构更加优化,举办模式取得新突破,赛事社会化程度大幅提高,打造海洋特色鲜明的马拉松、铁三越野、自行车骑游、水上运动、沙滩运动、时尚运动六大系列赛事品牌。持续推进海上体育赛事集聚地建设,组织特色品牌赛事70场以上,获得省级品牌赛事8个以上,实现“一市多品牌”“一县一特色”,为打造“中国海岛赛事之城”贡献力量。

3.体育产业提升新能级。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0亿元,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舟山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1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项目或单位),培育体育上市公司、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和体育示范企业5个以上,培育3家以上知名体育赛事企业,体育法人单位超过1000个。体育彩票累计销售额达到18亿元,建设10个以上户外运动示范点,重点建设全国海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合力建设打造杭宁绍舟“时尚赛事与消费创新都市圈”,谋划创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4.体育文化取得新成效。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助力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建设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海洋体育强市。宣传和弘扬奥林匹克文化,传承和推广体育项目文化,着力塑造舟山开放创新、时尚活力、美好健康的城市体育文化特质。加强体育文化交流传播,推动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推动国际国内体育组织落户舟山,鼓励支持民间国际体育交流,积极开展与港澳台、长三角等地的体育文化和赛事交流,进一步扩大舟山海洋体育的国际国内影响力。

5.体育改革迈出新步伐。坚持开辟创新,勇立潮头,以数字化改革引领体育全面深化改革,按照“整体智治”理念,加快体育改革创新步伐,继续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提升体育标准化建设水平,加快基层体育治理体系改革,积极总结提炼可借鉴、可复制的舟山经验,打造具有舟山辨识度的体育改革创新成果。

表1 “十四五”体育改革发展主要指标

一级指标

序号

二级指标

2020年

2025年

全民健身

1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2.65平方米

3.0平方米

2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38.7%

40%

3

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

93.7%

95%

4

省体育现代化县(市、区)

1个

5

足球场建设

0.31片/万人

0.4片/万人

6

新建体育社团

5个

30个

竞技体育

7

亚运会、全运会、省运会

实现陕西、大湾区全运会“保银冲金”,省运会金牌总数、奖牌总数超过上一届,杭州亚运会有运动员参赛。

8

项目布局

17个以上大项

9

运动员培养

全市后备人才布局3300人

10

运动员输送

输送到省队6人以上

体育赛事

11

赛事数量主要指标

累计举办国际性赛事15个以上,全国性赛事25个以上,全省性赛事40个以上。

12

体育赛事企业

每年引进专业性体育赛事公司不少于2个。

体育产业

13

体育产业规模

29亿元

50亿元

14

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60%

70%

15

体育彩票累计总销售额

35亿元

18亿元

16

培育省级运动休闲乡镇

2个

体育文化

17

新建体育陈列馆

1个

体育改革

18

公共体育“一站式”服务应用覆盖率

100%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全民健身惠民行动,助力“健康舟山”建设

1.丰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市、县(区)政府制定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年度实施计划。切实推进各地公共体育“一场两馆”建设,加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健身步道、足球场(含笼式)、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百姓健身房等场地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优化乡村健身场地布局和设施供给。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新建绿道83公里、登山健身步道50公里、1个省级全民健身中心、50个百姓健身房、20个足球场(含笼式)、健身路径300套、智能健身路径150件。推进“公园+体育”模式,新建、扩建、改建体育公园10座,配套建设健身步道、球类设施、器械类设施等公共体育设施。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标准配套建设群众健身设施,并逐步提高配建标准。推进未来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提高配建标准。合理利用城市公园绿地、路桥附属用地、建筑屋顶、老旧小区、老旧厂房、城中村改造项目等,因地制宜建设全民健身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落实公共体育场地对外开放职责,保障法定开放时间,履行免费、低收费开放政策,对老年人、残疾人和在校中小学生实施优惠幅度不低于20%。推动机关、学校、企业等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共享。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大提升,全面提高体育场地设施智慧化水平。推进城市公园公共服务大提升,结合口袋公园建设,在公园绿地增添体育设施,打造“健身小绿园”。

2.开展丰富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制定实施《舟山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制定群众性竞赛活动年度计划,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主题活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每年组织承办省级以上赛事活动20项以上,市、县(区)举办150人以上规模的各类群体赛事活动50次以上,有效提升赛事活动能级。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农民、职业人群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每年组织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5次以上,探索举办残健融合的体育赛事,定期举办全市残疾人运动会,增强残疾人体质。鼓励企业开展职工运动会,定期举办全市职工运动会。安排丰富多彩的老年体育活动,定期举办全市老年人运动会。推动足球、篮球、排球运动的普及,大力开展各类联赛。举办体育舞蹈、体操、棋类等各类幼儿体育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开展沙滩运动、海岛徒步、滨海骑行、路跑越野、帆船桨板等彰显海洋海岛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

3.提供科学精准的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深入推进“体医融合”,实施健康促进行动,建设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服务中心、运动医学和康复中心,加强运动科学研究,促进医疗机构开具运动处方。普及健身知识,指导科学健身,每年举办15期全民健身大讲堂。深化体育公益服务,持续推进“体育进渔农村文化礼堂”。推进医疗机构设立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全市各级监测中心(站)定期开展体质监测、健康指导工作,每年服务人群不少于4000人。推广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推动健身运动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二级体育总会组织架构和运作机制,培育新增体育协会组织30家,体育社会团体“3A”以上达标率达到60%,“5A”以上达到10个。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每年开展培训复训不少于10期。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率达到30%以上。

4.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落实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要求,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逐步提高分值,将游泳列为必考项目。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评估、指导和监督,并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举办全市阳光体育、中小学生单项运动两大系列赛,安排比赛项目不少于12项。举办全市校园足球联赛,提高足球比赛频率,扩大足球运动人口。推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新增15家以上,培训一批足球骨干教师,总数不少于100人。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户外营地等发展,推动俱乐部运动队、中小学运动队建设。鼓励支持社会体育俱乐部参与学校体育指导、培训和服务。开展青少年体育研学活动,认定一批体育类中小学教育研学实践基地。支持在舟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

(二)实施竞技体育争光行动,提升海洋体育综合实力

1.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深入打造“1+4+X”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强化检查评估和周期考核,把舟山市青少年体校建设成浙江省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办好南海实验学校体育特长生班,适时增加名额。制定完善“市队县办”机制,加快推动4个县(区)新型青少年业余体校建设,扩大专兼职教练范围,逐步形成优势运动项目。继续深化“市队校办”“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培养管理模式,扩大运动队规模至10个,探索“校企联办”等新模式,通过X种模式拓展体育后备人才选拔面。出台《舟山市竞技体育“市队县办”实施办法》《舟山市竞技体育“市队校办”实施办法》及相应的考核制度。

2.科学布局竞技体育项目。扩大竞技项目覆盖面,将现有布局的14个大项扩增至17个大项,达到省运会设置大项的2/3以上,增强总体竞争实力。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巩固田径、摔跤、篮球等优势项目,谋划布局飞碟、举重、散打、女足等项目。“市队县办”“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更加科学均衡,在提升现有乒乓球、羽毛球、沙排、网球、击剑、跆拳道等项目的基础上,适时拓展攀岩、高尔夫、棋类、模型、轮滑、皮划艇、帆船、电动冲浪板等新项目。切实保障项目布局经费,体育后备人才布局经费到位率80%以上。

3.优化竞技体育训练体系。坚持“三从一大”原则,做好省运会、全运会等重大赛事训练备战工作,力争第十七届省运会金牌数和奖牌数均超过上一届。打造现代化体育综合训练基地,谋划建立省级帆船帆板等单项训练基地,与上海、宁波等市外训练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引入省级以上高水平运动队来舟山训练交流。加快体制机制建设,推进学校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等体育设施开放共享并常态化用于青少年竞技训练。加强优秀运动队复合型保障团队建设,联合医疗机构,多措并举提高青少年运动队科医水平。逐步推进各训练单位日常训练远程数字化视频监控,提高全周期、精细化科学训练管理水平。评选10家以上市级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积极创建省级以上各类后备人才基地。策划实施舟山市青少年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市级锦标赛,以赛促训提升青少年竞技水平。通过进修、培训、学历教育、外出考察观摩,展开多层次多维度教练员培训,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

(三)实施赛事提质赋能行动,构建海洋特色赛事体系

1.着力构建完善的赛事体系。围绕“一市多品”“一县一品”目标,持续推进海上体育赛事集聚地建设,打造“中国海岛赛事之城”。优化完善体育赛事组织管理体系,健全工作协调机制,统筹体育赛事资源。构建层级清晰、布局合理的海岛赛事体系,适时举办市运会,打造海洋特色鲜明的马拉松、铁三越野、自行车骑游、水上运动、沙滩运动、时尚运动六大系列赛事品牌。市本级重点提升舟山群岛马拉松、环舟山自行车骑游大会、1390海岛越野,谋划举办帆船长航赛、马术、射箭、跑酷、水上摩托艇等赛事。建立健全体育赛事第三方绩效评估制度,重大赛事绩效评估数量不少于6个,逐步推进全市体育赛事综合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体评估。

2.大力培育顶级品牌赛事。充分挖掘海洋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特色,谋划引进青年美洲杯帆船赛、亚洲沙滩运动会等国际顶尖体育赛会,打造8个省级体育品牌赛事,建立健全市级品牌赛事名录库。举办斯巴达勇士赛、女子公路自行车、全球网络直播钓鱼公开赛、电子竞技等国际性赛事,全力办好浙江省第四届海洋运动会,通过赛事引流作用提升城市知名度。持续办好全国沙滩足球锦标赛,打造中国沙足之乡。持续办好中国飞镖公开赛,打造现象级赛事。鼓励各地承办省级以上品牌赛事活动。

3.全力提升赛事服务品质。推动公共资源向体育赛事活动开放,建立多部门一站式赛事活动服务机制或专项例会制度,由政府提供场地、安保、交通、医疗等服务,实施赛中联动机制,确保赛事品质。加大赛前文化、旅游、商贸信息宣传推广,开展文化创意和公益活动,推动赛事功能转型升级。建设体育赛事网络生态圈,支持酒店、餐饮、交通、娱乐信息查询及预订,支持各类场所查询及导航等功能,充分实现赛事线上与线下互动并通过商体融合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强化赛事智慧管理和科技应用,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通过赛事直播功能,实现场外群众互动参与。强化赛事服务效益,推动体育赛事衍生产品开发,拓展赛事产业链。

(四)实施产业倍增提效行动,推动体育经济提质增效

1.打造海岛体育产业体系。出台《舟山海岛旅游与海上运动产业发展规划》,依托独特的滨海文化和体育旅游资源,大力举办以帆船、海钓、桨板等项目为主的水上综合赛事,积极发展海洋体育旅游、体育健身、康复疗养、海岛拓展、水上运动体验等产业消费新场景,培育体育消费新模式。大力发展竞赛表演、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健身培训、体育会展、体育中介等体育服务业,完善体育产业体系。坚持责任彩票理念,推进渠道多业态发展,培育扩大购彩群体,体育彩票总销量达到18亿元。推进体育彩票高质量发展,市场份额维持在60%以上,引入即开新销售模式。

2.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以朱家尖水域为核心的“水上休闲运动中心”,建设10家水上休闲运动特色培训基地。按照休闲运动码头的三级建设模式,新建、改建、扩建公共船艇码头(停靠点)10座,重点建设帆船帆板运动码头基地、一批游艇帆船公共码头。加大对户外露营基地、登山健身步道、沙滩场地设施、综合体育场馆、海洋体育公园、马术场地、运动驿站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在规划立项、财政资金、养护管理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3.创新体育产业发展平台。合力建设打造杭宁绍舟“时尚赛事与消费创新都市圈”,谋划创建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培育2个省级运动休闲乡镇、1个省级运动休闲基地,建设一批省级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和优秀项目,打造一批全域户外运动休闲产业带,推动路跑、越野、自行车骑游、海钓、水上运动等休闲产业发展。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建成1个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培育海洋体育产业园区、体育众创空间,加快发展体育夜经济市场。研究产业动态,实施产业监测,开展年度体育产业数据统计,确保应统尽统。

4.强化体育市场主体培育。加强与国内专业体育机构接洽,引进落地10家以上赛事运营公司。发挥市体育产业联合会作用,培育5家行业领军型企业;支持区域性连锁发展,培育20家水上休闲运动俱乐部,促进水上运动提质增效。研究出台促进舟山市体育产业发展的项目库管理办法,加大对体育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激发体育市场主体活力。引导企业跨界转型,培育发展水上运动器材制造、物资补给、运动装备等关联产业,促进小微企业上规升级。

(五)实施改革争先创优行动,构建高效体育治理体系

1.推进数字体育改革。全面对接省“114”数字体育平台,构建“数字体育”整体智治体系。健全一站式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完善全民健身数字地图,建设体育社会组织数字管理平台、国民体质管理系统、训练管理系统、体育竞赛应用服务、智慧体彩管理平台,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育赛事、运动员和教练员职业生涯管理等重点应用场景“一件事”改革,谋划舟赛通、舟体汇等系统,推动体育各核心业务数字化应用迭代升级,全面提高体育治理科学化、精准化和协同化水平。

2.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体育类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改革,提升服务效率。在互联网+监管基础上,全面开展“综合查一次”,完善体育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提高监管效能。稳妥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功能改造和机制改革,深化体育场馆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改革,推广公共体育场馆第三方运营管理模式,全面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大提升。推进民营体育场馆开放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工作。示范打造智慧场馆,提高各场馆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加快公共体育场馆智慧化场景体验全覆盖。

3.深化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完善社会力量办体育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本踊跃投资体育产业,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投资建设与运营,举办及组织参与各类体育赛事活动,承担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任务。

4.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实现市、县(区)两级体育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内部运行机制,试点组建经营实体,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探索体育社会组织负责人向社会推出竞争性选聘机制。强化体育社会组织分级分类管理,完善行政机构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配套政策和监管制度,有效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5.创新推进基层体育治理改革。建立基层体育委员工作制度,构建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体育委员工作网络,增强基层体育工作力量,明确工作职责,开展挂牌上岗,实施动态管理,强化激励机制,打通体育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层体育委员“两员”协同发展,提升体育委员业务水平。

(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行动,促进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

1.弘扬体育精神。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普及阳光体育、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文明礼仪。提升运动员、教练员的职业素养,建立健全体育荣誉体系。加强反兴奋剂工作,遵循“预防为主、教育为本”的反兴奋剂工作原则,开展各种形式的反兴奋剂教育工作。

2.弘扬海洋体育文化。重视对海洋体育文化、海洋民俗体育活动的挖掘整理、宣传弘扬和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船拳、拔蟹笼、攻淡菜、套缆绳、爬桅杆、赛龙舟等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播和推广,讲好海洋体育故事。与海岛旅游相结合,推出海洋民俗体育旅游产品,打造具有舟山特色的海洋民俗体育文化品牌,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帆船等海洋体育活动,宣传推广扬帆逐梦、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逐步提升城市人文精神。

3.加强体育文化传播。组织创作具有时代特征、体育内涵、舟山特色的海洋体育文化作品,通过体育影视、体育音乐、体育摄影、体育动漫等载体全面展示海洋体育文化。加强主流媒体与体育部门的联动,合力打造体育融媒体产品,开展动态性专题专栏报道,构建体育全媒体传播格局。

4.实施体育开放交流合作行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甬舟一体化”体育发展合作,在体育赛事共享、公共体育服务同城化、体育训练协作、体育人才流动、体育组织合作、体育产业平台共建等方面深入开展交流合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体育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规划与政策协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构建管办分离、内外联动、各司其职、灵活高效的体育发展新模式。

(二)加强政策保障。完善经费投入机制,探索建立公共财政和社会资本相结合的多渠道经费投入体系,加大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将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安排财政资金、体育彩票公益金保障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将体育发展规划纳入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考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育用地需求。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建设管理、赛事活动承办、体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

(三)实施人才强体。完善教练员培养遴选管理体系,加大裁判员培养力度,提高各级裁判员数量。扩大社会体育人才规模。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重点培训专业技能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引进高水平运动员和优秀教练员,给予待遇、户籍、学籍等相关保障服务,提高项目运动水平竞争力。搭建体育产业人才培训平台,培育体育产业领域领军人物和复合型人才。加强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规范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市场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体育赛事运作、体育产业运营、运动健康服务等人才培养。完善体育贡献奖励、人才输送奖励等相关配套政策,深化体育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体育人才数据库。

(四)确保规划实施。建立目标任务分解考核和动态调整机制,实施规划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制度,加强重点任务和体育工作督查,按时组织开展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完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统计制度、标准和体系,创新对体育发展的考核评价方式,建立健全体育发展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考核评价结果应用。科学制定目标任务考核制度,加强对目标任务的管理和监督,分解落实工作任务,跟踪推进。

(五)营造良好氛围。拓宽规划宣传渠道,创新规划宣传方式,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形成全社会共推体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构建体育全媒体传播格局,宣传典型案例,推广示范经验,推动体育事业、体育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形成全社会关心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良好发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