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舟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规划计划> 工作计划与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9005023/2022-00989
组配分类 工作计划与总结 发布机构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生成日期 2022-02-1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1年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2-02-15 来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访问次数: 字号:[ ]

一、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一是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推进“深化三服务、聚力十四五”活动,局领导带班到基层、企业、群众和县(区、功能区)调研走访,协调解决了企业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40余个,推动了“天人合一”监管体系、协管员等一批需要基层协调落实的重点工作的推进。二是持续推进清廉自然资源建设,完善了一批重点领域的监管机制和办法,有效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深化了干部交流和人员融合,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取得实效。

二、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一是完成了区域内生态保护红线的调整和划定工作。开展了原有总体规划的评估工作,完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并结合2020年保护地整合调整的情况,做好了生态红线的调整和划定工作,完成了过渡期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二是完成了国土空间规划综合报告,建立并试运行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强化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三是开展了《舟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三湾两岸 滨海秀带”概念规划》等重点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完成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8处。

三、加强重大项目要素保障。一是全力保障国家战略项目,绿色石化、甬舟铁路、甬舟高速复线、六横LNG等一批重大项目的资源保障得以落实,全年供地8807亩。二是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全面启动集中垦造耕地三年行动,已落实垦造地块5006亩。完成2009年—2018年批而未供土地消化3218亩、闲置土地处置116亩、盘活存量4235亩、低效土地开发3510亩。三是实行最严格的自然资源审核机制,强化对土地、岸线、海洋、矿产等资源的统筹管理和集约利用。

四、强化自然资源的监管。建立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资源监管体系。明晰了乡镇(街道)对自然资源的属地监管责任,报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自然资源属地管理职责的通知》(舟政办发〔2021〕44号),在机构、人员、职责、机制方面明确了乡镇的自然资源监管工作;同时在社区(村)建立了自然资源的协管员,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无缝对接、全面覆盖、职责到人”的原则,推动自然资源监管关口前移,并实行“五定”(定区域、定职责、定人员、定任务、定奖惩),做到协管边界清晰、职责主体明确、目标任务具体,全市已聘请133名协管员。深化了自然资源“云账簿”数字化监管体系,完善并应用了自然资源“云账簿”,逐步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帐、表、册、图,实时掌握了各类资源的增减变动及结果。搭建了“天巡地查”等多个应用子场景(其中“天巡地查—耕地保护子场景”已列入省厅数字化改革试点项目),将“云账簿”全景监控摄像头应用到山、地、矿、海及地质灾害隐患点等自然资源日常监管工作,做到自然资源违法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五、推进海岛特色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一是扎实推进“蓝色海湾”工程。普陀“蓝色海湾”项目率先全省完成竣工验收,成功争取了嵊泗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整治工程入选国家项目库(评审结果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十),目前各项工程顺利推进。二是结合“三线三区”划定,积极推进耕地功能恢复。全市落实耕地功能性恢复任务1.72万亩,完成整治恢复工作3023亩。实施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1.35万亩。三是统筹陆海生态修复,全面实施工程性采矿与生态修复边开采、边治理模式,对重要航线、公路等废弃矿山实现了应治尽治。我省首家省级智能化绿色矿山试点(定海册子大皇山矿)通过验收。四是全面推进国土绿化,印发《舟山市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创新设立森林警长、科技林长、村级林长助理。完成造林7124亩,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7500亩。

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一是深化自然资源内部统筹机制,印发实施了《规划统筹工作方案》《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统筹管理工作方案》《自然资源全要素统筹开发利用工作方案》等,形成全市规划编制、规划管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多项统筹管理工作机制。整合了内部各类审批系统,推进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测合一、多验合一”改革,办理规划用地事项316宗,促进项目审批验收提速。二是稳步推进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划定闲置农房盘活示范区,稳妥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三是有序推进土地二级市场建设。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建设工程项目砂石土开采监管办法。四是探索建设用地、海域使用分层设权、分层配置,报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地下空间建设中若干问题的通知》。五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查解封联办机制优化不动产登记服务”入选2021年度舟山市营商环境十佳案例。六是强化中介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出台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中介服务管理办法》,建立“中介机构名录库”和“一事一评”机制。六是完成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开展全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建成我市首座景观型永久性测量标志。

七、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着力提升地质灾害、森林防火和海洋灾害数字化防控能力,全力抓好“烟花”“灿都”台风防御工作,成功避让9起地质灾害,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年安全形势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