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舟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规划计划> 工作计划与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9005003/2022-00997
组配分类 工作计划与总结 发布机构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生成日期 2022-02-1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舟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2021年工作回顾和2022年主要工作安排
发布日期:2022-02-16 来源: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访问次数: 字号:[ ]

2021年,市经信局深入贯彻省、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努力克服国际经济动荡和疫情防控带来的挑战和压力,聚焦临港制造强市战略,聚合力、强落实,工业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一、2021年主要工作及其成效

1-11月,全市实现规上工业总产2034.8亿元,同比增长42.8%,增速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增速全省第三;完成规上工业投资573.9亿元,同比增长27%,增速全省第一;完成规上工业技改投资39.4亿元,同比增长24.2%,增速全省第三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64.2%,增速全省第一;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36.9%,增速也均位居全省第二。

(一)紧抓产业谋划,加快制造业重大项目招引落地。一是创新招引机制,我局在去年开始实施“两牵头、三组团”(50亿以上项目局长牵头、10亿以上分管副局长牵头,全市经信系统组团招商、市经信局与县(区)、功能区组团招商、市经信局与大企业组团招商)和“一局长一项目”的基础上,今年在招引机制上进一步深化为“一处室一项目”,即每个处长对接联系一个项目。二是强化产业谋划。围绕化工新材料、清洁能源、现代船舶、海洋生物、海洋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画出鱼骨图、明确招商图,编制项目清单,制定招商目录,实施全产业链招商。三是落实精准招引。强化对重大项目准入、重大问题协调、重要政策制定等事项的统筹协调。为重点项目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按照“一个重点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个工作班子、一套推进计划”的要求,实施专人专班化管理,构建“24小时不打烊、360度无死角”的工作体系。下半年开展实施先进制造业招引重大项目“百日攻坚”行动,梳理一批未开工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清单,明确时间节点,专人专班保障推进,确保年底全部落地开工。全年重点对接招引了总投资超2000亿元的清洁能源六大产业联合体项目、总投资110亿的华润12GW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片项目、总投资45亿的1GW华润滩涂渔光互补项目、总投资24亿的润丰氢能利用产业链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盟升电子海洋卫星通导产业园项目、总投资500亿元的金塘新材料产业园项目等一批重大制造业投资项目。今年以来,全市招引亿元以上工业和信息化项目73个,项目总投资约869亿。其中全市经信(经发)局长“一局长一项目”精准合作招引亿元以上“强链延链补链”项目16个,总投资约130亿元,今年已完成投资约7.35亿元,其中20亿级项目3个,10亿级项目2个,1亿级项目12个。

(二)强化风险意识,紧抓疫情防控专项不放松。一是规范制定专项制度。今年以来,我局专项起草制定了《国际航行船舶维修防疫工作指引》和《关于开展秋冬季进口冷链食品加工领域防疫工作检查的通知》等系列文件,进一步把牢疫情防控风险关口。二是把好风险研判和审核。按照县(区)初审、市级审核的原则,对船企修理订单的航行轨迹、靠泊港口、船员换班情况从源头上开展风险识别、分层从严把关。严格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对名单内企业的进口冷链原料实行订单审批制管理,设好入舟前的“防火墙”。三是落实作业人员风险防控。确保船舶、水产一线人疫苗接种率达到100%,符合加强针接种条件的应接尽接,对不符合相关要求的停止审单上船作业工人全程落实个人防护措施,引水员和上船消杀人员严格落实“二级防护”,定期分类进行核酸检测,全面做好人员风险防控。

(二)落实“一号工程”,做强数字经济改革新引擎。一是深入谋划核心场景应用。加快推进数字经济门户迭代,完成数字经济综合应用地方门户改版升级,存量应用场景同步迭代完善。积极实施化工、船舶、水产等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全面助力细分企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探索多跨场景综合应用,重点推进新材料船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工业经济运行分析系统、企业码综合应用、市级科技项目“一件事”、“远洋云”、数字贸易云展厅等多跨场景应用全力推进“未来工厂”培育。浙石化成功获评省级“未来工厂”培育试点,碳景科技、浙优科技获评省级智能化转型试点,金塘塑机螺杆产业获评省级新智造产业集群试点。全市11家企业同步推进市级“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育。三是积极开展数字新基建。围绕我市特色产业,确定6家市级工业互联网培育试点企业,新引入西子集团旗下蒲惠智造落户。加快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重点推进长宏国际等13家企业开展市级数字化标杆企业培育。完成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开通5G基站1000余个。四是加快推进智慧海洋工程。加快船联网谋划建设和省海洋大数据中心、智慧海洋舟山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智能深海网箱养殖等一批重大项目实施,渔船“一张屏”精密智控重大科技攻揭榜挂帅入围项目18个,年底基本完成建设。

(三)围绕亩均效益,大力推进高耗低效企业整治提升。是实现“两转变”。全面开展亩均税收3万元以下低效企业整治,低效企业整治重点从碎片化“整企业”转向系统化“整区块”、“整地块”,列出“低效企业、低效区块、低效用地”三张清单,分别制定“一企业一提升方案”、“一区块一整治方案”、“一地块一盘活方案”。二是开展“五行动”。开展亩均效益提升行动、重点区块整治行动、低效用地盘活行动、腾笼换鸟招商行动和低效企业入园行动,精准施策,有效推进闲置资源盘活。三是强化倒逼。开展低效企业整治提升联合执法,共出动执法人员1000多人次,发现各类问题100余项,责令关停企业7家,督促各类税金800余万元,清理处置供而未用土地437亩。开展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政策修订,进一步强化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今年以来,全市已完成436家低效企业整治提升,盘活利用闲置低效用地1861亩。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增长21.4%,亩均税收增长92.8%。

(四)聚焦结构调整,加快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是推进“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推进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00项,新增工业机器人400台,规上企业智能诊断服务覆盖面已达75%。推进浙石化智能工厂、黎明智造机加工数字化车间、中远海运重工生产管控数字化平台、大洋世家水产品加工智能化生产线等一批龙头示范项目。二是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聚焦石化新材料、清洁能源等标志性产业链,加大一批具有带动性、引领性和支撑性的项目招引。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百项项目工程,推进炼化一体化与新材料、船舶修造、海洋食品3大省级产业链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5个。产业基础不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获得突破,浙优科技高端催化剂智能工厂达到全球同类催化剂最高产能,并解决国内石化行业高端催化剂“卡脖子”问题,实现进口替代。长宏国际成功开发国内最大20000方LNG加注船,为国内首创。三是加快重点项目推进。排摸并建立年度工业投资项目库并及时滚动更新,省“十百千万”、百项万亿、五个一批重点项目均按进度完成目标任务,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度完成投资25亿元,市“三百工程”中技改投资任务、市百项智能化改造项目均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四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完成省级工业新产品(新技术)备案17项,推进实施11项校企合作示范项目,黎明智造申报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长宏国际申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

(五)优化营商环境,做好企业服务培育双任务

一是推广企业码服务应用。邀请了税务、银行、保险、律所等单位专家为企业开展企业码直播讲解,目前已开展企业码直播活动20余场,吸引了30000多人次企业用户观看。二是落实网上资金兑现,建成惠企政策兑付平台,集成发改、财政、科技、商务等全市各类专项资金,开展企业码政策资金秒兑现,目前为止,兑现时间由60个工作日缩短至7个工作日,已兑付资金1亿多元。三是推进企业减负降本。梳理创业支持,税收政策,产业发展,资金奖补,人才政策,融资扶持等方面共85项市级惠企政策条款、121项市级部门惠企政策条款、246项县(区)级惠企政策条款,面向全市企业提供政策查询、精准推送、提前订阅的数字化服务,目前已累计为全市企业减负降本45.3亿元,惠及企业数642143家次。四是深入开展企业“三服务”。全市经信系统建立“市级牵头、县(区)协同”的长效机制,市级建立65家骨干企业库和43个重点项目库,各县(区)、功能区建立相应的企业库和项目库,建立“一企一档”,充分利用工业专班、驻企联络员、企业服务综合平台、“三服务”小管家平台等管道,形成组团式、全覆盖服务模式。共走访企业1000多人次,帮助企业解决涉及用工、用地、融资等问题100余个。五是实施“五企”培育工程。深入实施“雄鹰计划”,培育链主型企业,精准支持浙石化发展壮大。深化“雏鹰计划”,梯度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隐形冠军”方向发展。进一步推进“放水养鱼”、“小升规”、“长高长壮”,培育一批高成长型企业。7家企业新获评第三批国家“小巨人”,2家企业获评第一批国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完成“隐形冠军”培育企业5家。六是加快提升产业平台。石化拓展区成功获得省政府批复,全市22个各类开发区(园区)加速整合为“2+4”产业平台,集中要素资源支持,集聚打造具有海洋特色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完善小微企业园规划布局,开展小微企业园绩效评价工作,加大对小微企业园的扶持力度,开展数字化小微园区金融服务试点。

  (六)紧盯“双碳”战略,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一是推动“四位一体”绿色制造。紧抓碳达峰碳中和机遇,以园区、企业、产品的“三维共振”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构建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二是高标准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系统分析近年来我市工业领域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四个指标和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现状,研究达峰目标、途径和措施,完成《舟山市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三是积极鼓励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围绕加快构建低碳工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高效产业,推动高碳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从无到有全力打造太阳能、氢能、LNG等清洁能源全产业链。实施重点行业公益节能诊断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装备、用能系统及特定工序等解决方案,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开展绿色节能技术改造。

   二、2022年工作思路

2022年,全市将以工业强市为主导、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力推进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积极创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进市。

(一)强化项目引领,全力推进“稳增长,增动能”。一是加强重大项目招引。结合我市“1+5+N”产业集群培育方向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紧盯“石化新材料+清洁能源产业联合体”两大主线,按照绿色低碳、高新引领、项目带动、做大产业的招商思路,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一号抓,瞄准华润集团、中船集团、宝武集团、东方电气、国家能源、SK集团、荣盛集团、万华化学等国内外龙头企业,谋划和招引一批制造业重大项目。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聚焦“双百”工程、省、市重点项目,加强华润光伏太阳能、润和新材料、浙江一塑、海宏新材料等重点项目的分类指导和跟踪服务,部署落实重大项目“管家”服务机制,加大实地走访调研力度,发挥重大项目对工业投资的引领带动作用。三是加大企业监测预警。建立企业风险预警体系,通过企业生产经营数据综合分析、低压侧用电数据精准采集,线上、线下两头发力等途径,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动态监测、分析和预判,防范经济运行风险,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二)强化腾笼换鸟,切实推进高耗低效企业整治攻坚。一是加强清单化管理。聚焦淘汰落后,对照亩均税收和能耗标准,梳理确定“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低产出”的高耗低效企业清单,按照清单要求压实责任,逐一跟进落实。二是强化工作推进。完善工作机制,对标省级标准,结合舟山实际,制定落实“一企一策”开展整治提升,实行闭环管理。重点对全市高耗低效企业予以淘汰出清,力争盘活闲置低效用地2000亩以上,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分别增长10%以上。三是实施政策倒逼。聚焦政策引领,落实省、市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政策,将各类政策、资源向资源消耗少、产出效益高企业倾斜,强化反向倒逼力度,倒逼高耗低效企业淘汰出清或转型升级。

(三)强化数字赋能,全力推进海洋特色数字经济系统改革。一是做实场景应用。加快推进舟山数字经济产业数据仓、“远洋云”、新材料船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舟山数字贸易云展厅、市级科技项目“一件事”等多元化场景应用建设。全面发动各成员单位、县(区)、功能区赛马比拼,共同谋划推进一批重大应用。二是推进数字化改造。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数字化升级工程,深化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深化创新驱动,全面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三是加快数字产业化。大力推进船联网、海洋卫星、海洋大数据、海洋通信等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建设,努力将我市打造成国家级智慧海洋项目、企业、人才汇集中心。

(四)强化主动作为,全力做好企业服务保障。一是加快企业梯度培育。加快培育制造业千百亿级优质企业,制定个性化扶持政策。着力培育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持续推进“放水养鱼”、“长高长壮”等专项行动,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新产品、新技术、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能力开发,推动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二是做好惠企精准服务。深化企业码惠企应用、“三服务”大走访等“线上+线下”多种服务,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各类减负政策,实现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掌上兑现,提高企业政策获得感。开展新一轮企业减负降本行动,完善减负惠企长效机制,推广应用“一指减负”、“一键办理”。三是实施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推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建立炼化一体化与新材料、清洁能源、船舶海工、海洋生物、海洋电子等重点产业链图谱,完善产业链断链断供风险的防范和处置机制,面向重点龙头企业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开展同准备份、降准备份和国际备份,推进产业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