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舟山市人民政府>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公共安全管理> 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防治>
舟山市治水治污工作动态2022年第11期
发布日期: 2022- 06- 23    来源: 市生态环境局    访问次数:     字号:[ ]

本期导读

▲ 舟山市积极推进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

▲ 舟山市奏响河湖长制“三部曲” 谱写治水惠民新篇章

▲ 定海区疫情防控两手抓 治水工程建设不停歇

▲ 岱山县推进地质灾害防治 筑牢汛期安全防线






舟山市积极推进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


近年来,舟山市立足海岛群众饮水安全保障工作,在“内挖潜、外引水”的同时,进一步释放非常规水源的巨大潜力,鼓励引导建设项目使用海水淡化、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区域水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益。

一是“向海要水”缓解偏远海岛供水难题。充分利用丰富的海水资源,不断扩大海水淡化能力,以岱山、泗礁、六横、衢山、长涂等经济大岛和菜园、洋山、东极等边远海岛为重点,积极推进海水淡化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投运海水淡化项目30个,海水淡化厂18家,建成总规模为34.1万吨/日,其中嵊泗县淡化海水供水量占比80%左右,六横管委会淡化海水供水量占比60%左右,有效补充全市水资源供应。在火电厂和水产品加工领域大力推广初级海水直接利用,如浪熹电厂海水直接用于冷却,年利用量达数亿吨;国际水产城、兴业集团等水产加工业利用海水进行场地冲洗、初级渔产品清洗、脱冰等。

二是“变废为宝”推进再生水“转型升级”。建成投用了舟山市定海再生水处理厂,处理规模4万方/日,利用定海污水处理厂尾水作为水源,以“混凝+沉淀+过滤+消毒”为处理工艺,出水水质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将处理达标的再生水通过管道引入定海城区河道循环景观补水,有效解决城区河黑臭问题。同时,大力在企业推行再生水回用,不断提升企业循环水利用率。近年来,我市再生水利用量约800万m³左右,本岛再生水利用率达20%以上。

三是“吐纳自如”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通过库底挖深、库坝加高、库面拓宽等措施,实施水库拓库扩容工程,丰水期既可增加雨水存蓄又可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减轻市政排水压力,完成拓库扩容水库20余座,有效增加蓄水库容344.8万m³。实施洞库蓄水,改造利用海岛废弃坑道,在丰水期将雨水引入存蓄,在枯水期将蓄水引出使用,目前已在普陀东极青浜、嵊泗花鸟、绿华等小岛建成运行洞库蓄水工程,基本解决了当地8000多人的用水紧张问题。此外,以宾馆、饭店、居民小区、大型文体设施为重点,建成大小雨水收集利用设施600余处,近年来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的雨水利用量约140万m³。  

(市水利局)




舟山市奏响河湖长制“三部曲”  谱写治水惠民新篇章


近年来,舟山市始终坚持将河湖治理当成一项生命工程,组织开展蓝天碧水保卫战、城乡黑臭水体歼灭战、河湖水域岸线保护战等行动,积极奏响治水、管水、兴水“三部曲”,2021年我市市控以上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三类水比例达到90.5%,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市河湖面貌焕然一新。

奏响治水“进行曲”,建设生态美丽幸福河湖

一是科技治水,构建问题发现新机制。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绿色治水,推动新阶段治水高质量发展,助力河湖水质稳步提升,我市引入无人机和无人船等新兴科技,初步建立完善“水陆空”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巡航体系,同时,依托第三方专业优势,整合各类数据及监控画面,全面、准确、直观反映河流自然属性等动态管理信息,深度分析水质变化,快速排查污染源,为今后科学实施“一河一策”“一库一策”提供高质量数据和技术支撑。同时,自开展以半月为周期的“双无”组合巡查以来,问题发现率较以往有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已发现超百个问题并得到了妥善处理。

二是协力治水,打造水城相融新高地。坚持治水与治城、治标与治本、治河与治污相结合,通过截污纳管、雨污分流、河道清淤、引流补水等项目,统筹推进河道综合治理和提升,同时对涉水违法行为采取“零容忍”,创新联合执法模式、形成专项执法体系,构建市县齐抓共管、联合执法的水环境问题发现处理新机制。高压力激发高动力,根据国控、省控断面的考核要求,各级河长办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加强横向沟通,按照职能分工,持续形成治水合力,对县级河道、县控以上断面、“品质河道”和饮用水源地水质等开展监测、溯源、排查、分析和预警,倒逼问题整治。

三是生态治水,引领绿色发展新模式。针对海岛无稳定水源、地表径流短等实际,根据“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的总体思路,以舟山群岛水系(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朱家尖片水系综合治理工程等为重点,打造集“水清岸绿河道”“畅通便捷绿道”“休闲健身服务观光带”“科创引领生态产业带”于一体的高品质岸线。以小微水体为切入点,有机结合环境整治、全域旅游等重点工作,助推乡村振兴提档升级。如普陀山起构建“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生态共生系统,通过植物、生物等新兴技术进行生态修复,改善小微水体的自净能力,恢复完整的“水下森林”生态链,形成健康的自我循环、自我平衡的水体环境。

奏好管水“协奏曲”,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一是健全机制,推进美丽河湖新启航。提升河湖品质,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在四级河(湖)长制体系基础上,根据日常河湖管护的要求,落实履职情况“一月一通报”制度,动态调整各级河(湖)长巡河频次,真正做到“减量不减质、减负不减效”。分年度制定目标清单、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四张清单”,建立基层巡河、信息报送、处理机制、考核机制“四项机制”,借力“找寻查挖”行动查涉水问题整改落实、查断面水质反弹返劣、查黑臭水体反弹等“十查”情况,去年组织召开河长制专题会、现场推进会、技能培训会等各类会议30余场,参与人数近2千人次。

二是以查促改,探索督查督办新路径。构建覆盖全部地表水体的责任体系,明确年度考核工作任务及考评细则,制定科学计划,加快推进涉水环境问题整改到位,真正解决一批治水“老大难”问题;联合《新区聚焦》反映重点涉水问题,在《舟山日报》上开设“治水曝光台”,坚持定时、定期常态化曝光,推动共性问题举一反三、个性问题树立典型,形成舆论高压态势,动真碰硬解决实际问题;积极采取清单式、回头看、滚动查、跟踪改的闭环工作机制,确保问题查处一个、定性一个、整改一个、销号一个,严防反弹,保证整改成效,以督查推进管理。

三是全民共享,搭建宣传教育新平台。充分利用“两微一端一号一抖”等新媒体,在视频、图像、文章、音乐等方面抢占高地,针对性开展河(湖)长制宣传工作,加强与主流媒体、报刊、电视台的交流沟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报道,全年推送相关文稿50余篇。强化主题宣传,组织开展形式丰富的各项活动,依托各种节日开展最美河湖保护宣传、“五水共治进课堂”、好山好水好风光摄影比赛等,活动参与人次达近6千人次。另外,开辟专题专栏播报我市近年来河(湖)长制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分享好的治水管水护水经验,使全民管水深入人心。

奏好兴水“交响曲”,推进资源生态价值转化

一是串珠成链,焕发绿水清岸新美景。依托蜿蜒水岸线、野趣湾滩地、多彩河岸带等丰富空间形态,构建多元化一体的滨海生活长廊,整合“治水、节水、观水、享水、亲水”观念,串联起“乐水之旅”打卡点。实施生态水系建设工程,开展水城融合景观塑造,按照“可游、可憩、可赏”的功能定位,对河岸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根据水岸景观就地取材政策,精心选择高矮乔木草坪等搭配种植,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保持边坡水土,加快呈现“水在城中、景在水中”的幸福河湖生态画卷。

二是擦亮品牌,塑造经济腾飞新格局。以绿色经济为导向,高品质打造“文体旅融合发展海上之城”,使河湖成为集“天然博物馆”“走读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一体的平台。因地制宜开发水域资源,培育壮大“水经济”,如定海加强“水、体”文化融合,在绿道配建高标准山地自行车越野、“半马”赛道等场地,累计承办登山协会等社会团体各类活动10余场次,吸引外来游客10万余人次。普陀山镇实施水下森林等环境提升工程,结合佛教文化,连点成线将66家民宿打造成特色精品民宿聚落样板,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9万元。

三是文化兴城,激活多元发展新引擎。积极塑造湖光山色,在流经居民区河段、交通要道口处,充分利用乡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海岛民俗、山海奇观、海防文化等资源,在亲水平台、健步道、小型公园等景观小品中呈现舟山水文元素。结合本地不同主题的文化旅游节,设计特色文化长廊和文化墙,逐步实现由传统水利工程型向生态、休闲、景观等综合功能的转变,完成由亲水、近水型到人水和谐、生态治水新理念的升华,将悠悠城市魂融于绵绵水生态之中,真正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景点,使“旧城”焕发“新生”。                

(市治水办)




定海区疫情防控两手抓 治水工程建设不停歇


今年是稳步推进重大水利工程的关键之年,为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定海区在治水工程项目多、范围广、时间紧的压力下,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合理调配各方力量,抓牢抓细疫情防控,全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核酸(报告)都有吗?看一下。行程码再出示一下……”近日,晚间9时30分,在定海中心片区排涝提升工程卫海泵站项目施工现场依旧灯火通明。一辆浙B牌照的货车载着多根大口径钢管缓缓驶入工地,尽管该车辆进入舟山时,已严格按照各项疫情防控要求进行了人、车的查验,但到了工地后,现场施工负责人仍按照工地的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对驾驶员的24小时内核酸检测报告、健康码、行程码等进行了核查。此外,施工人员利用消杀工具,对车辆的轮胎、货品材料开展消杀作业,确保无死角无遗漏。“我们主要的材料,如钢管、玻璃交叉管等都是从市外运来的,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要第一时间落实检查和消杀工作。”该项目现场施工负责人表示,目前已进入管道安装阶段,货品材料运输车辆出入频繁,且我市规定大型货车在夜晚9时以后才能进入城区,因此为确保工期和货品材料接收需求,专门安排了值班人员开展相关工作,在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按时推进工程施工,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

的韩家岙山塘除险加固工程也严格落实了疫情防控相关举措。在通往该工程的唯一入口处,施工单位落实了专门的人员进行了“小门”管理,每位进入施工区域的工作人员都需要测温及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并进行实名登记。“所有的施工人员第一次进场前均完成了核酸检测,并积极落实一周两次的检测机制,实现动态管理。”该工程现场施工负责人介绍,此外,加大相关疫情防控宣传力度,在进场工地的主通道张贴项目施工防疫管理制度和相关疫情防控宣传图片,进一步加强对人员聚集性流动的管理。

定海区治水办牵头压实行业监管责任,组织人员成立督查组,加强对在建治水工程的疫情防控管理,要求项目法人和参建单位强化疫情防控主体责任,指导相关建设单位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建立健全工地施工人员返岗前主动健康申报和每日健康监测制度,并积极推进工地人员疫苗接种,提高疫苗接种率。截至目前,13个在建治水工程均已落实疫情防控相关举措。      

(定海区治水办)




岱山县推进地质灾害防治  筑牢汛期安全防线


汛情就是指令,责任重于泰山。今年以来,岱山县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筑牢底线思维,夯实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管理基础,着力提升地质灾害“整体智治”能力,全力守好汛期地质环境安全防线。

一是摸清底数,大规模开展隐患排查。围绕“五查30问”,加密对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的巡查排查。汛前联合各乡镇和技术力量开展全面排查,重点检查地质灾害点位共130余个、切坡建房1400余处,发送警示短信600余条;调整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由2021年的43处变更为38处,核减16处,新增11处,涉及41户55人;组织乡镇人民政府完成对应风险防范区人员情况调查登记,及时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

二是挂图作战,加快地灾治理项目进度。编制《2022年岱山县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落实全域地质灾害治理项目9处,分别是高亭镇2处、东沙镇1处、长涂镇1处、衢山镇5处。为确保在主汛期前完成项目主体工程,岱山县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和乡镇属地责任,制定周密施工计划,倒排施工日期,把工程任务精细落实到点、到人。严管工程质量,实行“一周一报”,挂图作战,督促进展偏慢工程,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全面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三是数字赋能,提升地灾技防智治能力。启动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在高亭镇和衢山镇新建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实验点5处,为灾前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深化梳理需求、场景、改革“三张清单”,全面推进“地灾智治”迭代升级和贯通,强化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治理工程风险管控。安装雨量监测站28处,建立阈值算法模型,赋能地质灾害动态感知,及时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今年还计划新建16个高清摄像头,远程监测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动态情况。                          

(岱山县治水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