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舟山市人民政府>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公共安全管理> 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防治>
舟山市治水治污工作动态2022年第14期
发布日期: 2022- 08- 03    来源: 市生态环境局    访问次数:     字号:[ ]

本期导读

▲ 舟山市“三聚焦”推动“找寻查挖”专项行动提质增效

▲ 舟山市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有力推进水资源生态价值转化

▲ 蝶变三部曲,奏响绿色园区最强音

▲ 定海区高标准打造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样板 走好全民生态共富路

▲ 精准治水解民忧,守住城市“烟火气”






舟山市“三聚焦”推动“找寻查挖”专项行动提质增效


舟山市根据“绿色兴水润万民”主题,结合年度治水治污“十大”重点工程,持续推动“五水共治”“找寻查挖”专项行动向纵深发展。截至目前,自查发现各类问题969个,其中重点问题24个,一般问题945个。

一、聚焦精准发现,以“不留死角”的决心推动常态长效

一是科技助力溯源排查。积极构建“水陆空”三维治管模式,利用高端技术不仅能全面收集河道、湾滩水质、污染源等信息,而且可以对水样溶解氧、氨氮、总磷等各项指标进行实时检测。依托河湖健康评价工作,形成多维反映河流属性的动态信息图层,进一步推动编制“一河一策”、“一湾一策”方案落地见效,实现河湖湾滩功能的永续利用。目前已数字化排查出各类问题52个。

二是媒体曝光压力排查。聚焦群众难点痛点,借助《新区聚焦》等媒体,以不打招呼、突击检查的形式,一体化推进涉水问题“发现、曝光、质询、整改”长效监管,媒体曝光后,新城管委会共发现各类涉水问题27个。联合《舟山日报》设立进展成效“晾晒台”,分5期公开晾晒问题发现数和任务完成率,激励各地在“找寻查挖”专项行动中晾成绩、摆不足、捋思路、促提升,倒逼推动专项行动落地生根。

三是公众参与全面排查。扩大社会影响面,采用“传统纸媒+新兴媒体”结合的方式,开通涉水投诉热线,出台举报奖励办法,受理核实群众反映的水环境突出问题18件,实时跟进处理情况,及时反馈处理结果。根据举报线索,以“绿剑行动”为契机,会同市、县(区)生态环境部门出动执法人员1871次,开展涉水问题常态执法检查,彻查漠视侵害水生态环境问题9件,有效建立上下资源共享、信息共通、及时反馈、共同管理的工作机制。

二、聚焦整改销号,以“不遗余力”的态度推动贯彻落实

一是交办清单统筹协调。高规格召开全市“五水共治”“找寻查挖”专项行动问题整改推进会,总结通报目前开展情况并对下阶段行动提出具体要求。按照“问题聚焦不散光、整治对口不跑偏、标本兼治不敷衍”的原则,市治水办归纳梳理后发现,目前还存在雨污水管网漏接错接、河道淤积堵塞、企业主体责任不强等10类问题,并在推进会上以集中交办的形式与各地各签订问题清单责任书。

二是成立专班专项解决。以芦西河污染整治工作为切入点,落实专人专班专事专办,以点带面为全市河流把脉问诊。展开拉网式、地毯式排查,根据问题病根,坚持治养结合,进一步优化芦西河水质整治整体方案。对其中发现的小区生活污水排入暗河、市政污水管网破损、工业企业废水混入等16个重点问题,提出7条问题整改建议,落实个性问题个别解决,推动下一步河道的综合性系统性治理。

三是组建团队专业帮扶。出台《关于成立舟山市治水专家服务组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由市治水办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派出素质高、业务精、管理强的24人分成6个专家组,以集中与分散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对重点区域、个性涉水问题开展帮扶活动,提供业务指导,详细了解问题基本情况、整改举措、取得成效,推动问题整改销号35个。下一步,我市将扩大整改成效监督面,严把问题整改质量关。

三、聚焦督查督办,以“不走形式”的作风推动强基增效

一是编写周报定期反馈。定期编制工作周报,严格审核上报内容,截至目前,共上报省治水办15期。通过现场督查、定期调度、跟踪反馈,调动各单位勤落实、常汇报的积极主动性。全面掌握各地实时动态、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对整改推进缓慢、工作效率偏低的提出时限要求和改进措施;对问题靶向不准、整改质量不高的明确解决办法和工作方向,并将特色亮点、典型经验、整改提升等纳入考评之中。

二是横向联合稳步推进。将专项行动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和省委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排查整改有机结合,组织开展联合督查,依托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河长常态化巡河巡查工作,认真对照省、市治水办具体考核细则,持续推进辖区内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落实。目前已完成整改713个问题,制定“一点一策”整改方案15个,其余问题将在今年12月底完成。

三是阳光督查织密网络。依托“省生态环境问题发现·督察在线”系统,建立市级动态问题数据库,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保问题不解决不停手、整改不到位不罢休。目前我市上传845个问题,其中重点问题24个,一般问题821个。推行政府职能干预和群众参与监督相结合的“阳光督查”模式,定期更新公开栏、公开公示档案,推进整改销号建设,加强群众参与监督,让“五水共治”工作更阳光、高效率。              

(市治水办)




舟山市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有力推进水资源生态价值转化


近年来,舟山市始终坚持将“五水共治”当成一项长期生命工程,以水生态治理为基底,大力挖掘海岛特色水文化,因地制宜开展水系景观营造,不断活化水资源产业价值,着力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实现以“水”兴城、借“水”富民。

一、生态治水,引领绿色发展新模式

一是试点先行,提升水库水质。引进石墨烯光催化净水新技术,以嵊泗县长弄堂水库为试点,治理面积约1.5万平方米,铺设光催化网720余张,并辅以水生植物,借助可见光,分解水体中的有毒有机物,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逐渐摆脱黑臭水体的厌氧状态,激活河道底部的有益菌类,恢复水体自身净化能力。目前,试点水库已稳步提升至Ⅱ类水标准,下一步将推广到全市。

二是连点成线,蝶变美丽河湖。以常态化治理为根本,借助舟山群岛水系(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朱家尖片水系综合治理工程等,打造集“水清岸绿河道”“休闲健身服务观光带”“科创引领生态产业带”于一体的高品质岸线。2017年至今,累计创建大柳主干河、东港景观河等省级“美丽河湖”11个,完成中小河流综合治理129.62公里。

三是织线成面,形成自我修复。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绿色乡村。如普陀山起构建“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生态共生系统,通过植物、生物等进行生态修复,恢复完整的“水下森林”生态链。定海新建村渔人码头将微生物、原生动物、湿生植物等生物体与生物填料、过滤介质等载体有机结合,形成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微生态平衡系统。

二、文化兴水,激活多元主体新引擎

一是以水为魂,治水“同频共振”。加强上下联动,创新开展“五水共治”网格走访行动,分阶段推动各类资源、服务、力量向基层聚集,真正打通宣教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如普陀区三年来持续推出了一批根植基层沃土、融入生活特色、群众通俗易懂、符合时代审美的文艺作品,免费在全区巡回开展送戏下文化惠民系列活动,累计惠及群众3600余人次。

二是以水为脉,管水“民间河长”。联合舟山晚报,积极打造文化品牌,以文化带动治水,推动家乡河涌保护。外地留舟民工成立“新居民志愿者团队”,定期按时巡河,每周坚持开展河道捡垃圾活动,用实际行动呵护第二故乡河道;开展“阿拉当河长”巡河护河行动,建立公众护水“绿水币”制度,目前公众号注册用户数已达5万多人,发放“绿水币”109多万枚。

三是以水为题,兴水“共富密码”。充分利用乡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海岛民俗、山海奇观、海防文化等资源,在我市各个角落呈现水文元素,依托蜿蜒水岸线、野趣湾滩地、多彩河岸带等丰富空间形态,构建多元一体的滨海生活长廊。结合不同主题的文化旅游节,完成人水和谐、生态治水新理念的升华,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网红文化景点。

三、经济富水,塑造腾笼换鸟新格局

一是向海图强,发展绿色渔业。以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为契机,创新开展生态复湿、重整岸线等工作,打造省级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和“全国海上生态修复金名片”。强化创新引领,推进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海洋牧场建设、智慧渔业建设、渔业全产业链等十大工程,实现绿色渔业质量效益齐飞,2021年,建有休闲渔业基地43家,产值达1.55亿元。

二是擦亮品牌,打造示范样板。以绿色经济为导向,高品质打造“文体旅融合发展海上之城”,使河湖成为集“天然博物馆”“走读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一体的平台。如定海加强“水、体”文化融合,在绿道配建高标准山地自行车越野、“半马”赛道等场地,累计承办登山协会等社会团体各类活动10余场次,吸引外来游客10万余人次。

三是水旅结合,探索共赢模式。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产业布局、项目提振推动水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变。如打造集优质农产品供给地、农耕文化体验地、乡村旅游目的地于一身的普陀田园综合体共富平台。普陀山镇依托秀丽的山水风景条件,结合佛教文化,设计民宿和水域高度契合的休闲旅游线路,串点成链,将66家民宿打造成特色精品民宿聚落样板,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9万元。

(市治水办)




蝶变三部曲,奏响绿色园区最强音

——舟山市勾山工业园区污水直排入海治理案例


舟山市勾山工业园区内企业较多,存在污水渗排漏排、废水经稀释后直排入海情况。市治水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唱好“治水、管水、护水”三部曲,使绿色成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一、问题成因分析

河道水质长期反复,新城管委会痛定思痛后,借力“找寻查挖”专项行动细查问题根源:一是企业水环保意识淡薄,责任意识缺位,未达排放标准,且屡次超标排放。二是园区部分污水处理设施损坏停运,废水经简单沉淀后排到厂区地面直接进入雨水管网。三是雨污管网老旧,存在混接、破损量大面广、改造滞后等情况,污水渗排漏排严重,尤其是遇到降水时,雨污混流,进一步稀释外排废水。

二、整改落实情况

(一)源头治水,构筑河净水清崭新面貌

按照“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彻整彻治、不留死角”的要求,成立工作专班专项推进。一是投资3500万元在勾山污水处理厂西北侧建设勾山片区3000 吨/日污水应急治理工程,采用两级气浮+两级A/O+MBR处理工艺,对高氨氮水产废水进行集中处理,目前园区内公共污水管道水位已明显下降。二是摸排园区内公共污水管网和25家企业雨污水管网,对年用水量一万吨以上的12家重点排水企业实施“一厂一表一阀”制度,并安装流量计、电磁阀和自动采样仪等设备设施,污水收集后实施压力排放。三是根据雨污水管网检测结果报告,要求企业对错接、漏接、破损、老化管道进行整改修复,建立完善污水纳管机制;完成北段暗渠碶门修复,实施中段暗渠盖板拆除、河道清淤、沿岸边坡修复等工作,助推暗渠变明河。

(二)铁腕管水,打造纵横交错智慧格局

创新完善“点、线、面”科技体制机制,推动传统人力管水向新兴智慧管水转变。一是打造自动监测“点”。加强河道分段水质评估,在入海碶闸处安装一套视频监控系统,并计划于7月底前在下游段再安装一套水质在线监测设施,实现对降雨量、COD、氨氮等主要指标的全方位全时段监测。二是连接企业整治“线”。加强与新城管委会、千岛街道、生态环境局、水务集团等多部门跨层级的联动,抓住伏季休渔期,进一步规范水产经营活动。开展巩固提升“回头看”行动,针对工业面源污染,按照不同行业分类施策,编制实施“一企一策”整治方案。三是提升执法能力“面”。整合治水干部队伍,加强培训交流力度,打破以往各部门信息孤岛的状态,解决智能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多批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形成治水高压态势,至今共立案查处10起环境违法案件,处罚62.8万元,整改问题61个。

(三)生态护水,共享长治长美幸福成果

在不破坏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利用生态管护手段,营造“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的亲水环境。一是实施绿化工程。以刀刃向内的决心和壮士断腕的勇气,放空全部河道水,集中清理河床和河岸,去除黑色沉积物。以高标准打造河岸景观绿化,完成新花小花河华丽转变。二是实施新花路道路及沿线区域美化改造工程。结合城市重点工作,对新花路道路进行全面翻新,同时对沿线区域实行景观式整体性美化改造,持续开展园区园角、绿地绿道等“微改造”,促使区域面貌焕然一新。三是带动区域水环境整体改善。在新花小花河南段投运一套2000吨/日一体化治理设施,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带动河道水内循环;在新花小花河北段河岸建设500米长防渗膜和4个地下水收集井,集中处置收集的地下水,循环处理逐步改善地下水环境。

三、几点体会

一是敢于正视问题。问题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需要直面问题、勇于整改问题,要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对照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对照先进典型,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搞清楚问题是什么、根源在哪里。

二是加强分类施策。涉水问题具有共性与个性,要一条一条反思,一项一项解剖,一个一个校对,以超常规的措施和方法进一步深挖历史遗留问题“病根”,坚持先易后难、分阶段分步骤分类型推动解决涉水难点堵点问题。

三是加强长效管护。要坚持治管护并重,落实巡查制度和日常保洁工作,要强化多部门联动,有效打击涉水企业违法行为,要抓好舆论宣传工作,提升群众对“找寻查挖”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同时做好预防高温季节浮萍和黑臭现象反弹等工作,实现常态长效管理。

(市治水办)




定海区高标准打造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样板  走好全民生态共富路


定海区投资约9亿元,按“20年一遇标准”实施防洪排涝工程,系统解决环绕中心城区的五山防洪排涝问题,有效串联沿线历史古迹、山海景点,统筹做好“水利+”成果外溢文章,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一、因势利导,立体布局,疏通城区防洪排涝“大动脉”

一是源头减少进城洪水。以五座山体为主框架,分5个标段建设16.5千米截洪沟,配套建设排水涵管,用智能调控节制闸拦蓄引入城区上游水库或直排入海,大幅减少进城洪水总量。目前,东山段截洪沟已建成,其它各标段截洪渠正在加紧建设中,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5%,预计今年主汛期前可以逐步投入使用,大大减轻城区防洪排涝压力。

二是灵活调度水库蓄水。针对水库河网拦蓄能力不足问题,新建约2.6千米的联库隧洞,配建一座14.4m3/s流量的提升泵站,将引入城北水库、红卫水库的山丘来水,科学合理地分洪至虹桥水库,提高海岛水资源利用效率。目前,分洪隧洞建设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5%,已具备应急使用能力,投用后城区每年可增加调蓄水量530万方。

三是大幅增加强排流量。聚焦内河网调洪行洪能力受阻等问题,选取新河、城关河、城东河3条当前城区内行洪压力较大的河道,将泵站前移至上游,在河底6米以下新建3座排涝总流量为32m3/s的强排泵站,配备大口径压力涵管,增加城区强排出海流量。目前,3个泵站标段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2%。

二、因地制宜,绿色低碳,打通资源集约利用转换通道

一是施工便道变休闲绿道。合理利用工程建设期间挖截洪沟的施工便道,打造全长23.5公里的“东海云廊”城市运动休闲绿道,延伸建设20余个入口广场及绿地公园,有机串联沿线多处观海、观城的观景平台及水系绿化景观。目前,东山段、竹山段绿道已正式向公众开放,节假日期间,吸引数十万游人参观打卡,成为舟山网络爆红景点。

二是重复开挖变顶管铺设。综合考虑老城区河道管网行洪能力有限的实际,在城区3座河道强排泵站建设中率先引入国内最先进的顶管技术,通过在河底铺设约3.59千米的管道,直接将城区内涝水排入外海,破解管道埋设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目前,顶管施工已进入收尾阶段,城市道路及河道均正常运行,居民生活出行基本不受影响。

三是大拆大建变就地塑景。实行各工程标段“一工程一方案”绿化保护方案,采用“下建行洪箱涵,上建休闲绿道”或高空飘带等方式,减少山体开挖,因地制宜将原有的山石、水系打造成景观小品、山体花海等,与定海湾、古城有机结合形成全景港城景观体系,营造四季可看可赏的景观。目前,施工作业区域共涉及乔木面积约1500平方米,100%落实保护措施。

三、以人为本,元素叠乘,走出“水利+”共富惠民路径

一是打造海岛特色人文景观路。以休闲绿道为基础,结合五座山历史文化遗存与山地空间景观组合,分主题融入定海名人文化、海岛民俗、山海奇观、古城记忆及海防文化,打造五大“定海海洋文化主题”,使其从单一的水利工程融合提升为千年古城文化的“天然博物馆”、历史文化传承的“走读研学基地”、海洋文明与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二是打造生态共享共富幸福路。丰富旅游功能业态,秉持“全民参与、全民健身”理念,沿途设置山体花海、观景平台、服务驿站等,配建高标准山地自行车越野、“半马”赛道等为文旅场地。目前,东山段已成为山地自行车、健身气功、路跑等项目爱好者打卡点,累计承办登山协会等社会团体各类活动10余场次,吸引外来游客10万余人次。

三是打造主客共享网红打卡路。依托新媒体宣传矩阵、文旅活动引流“东海云廊”绿道,延伸绿道文旅融合产品链,提炼组合云纹及本地植物纹理并进行实体化应用,设计11个品类的绿道文创产品。目前,以运动、亲子、文创休闲为主题的7个宣传视频已于10月份全面上线,视频播放量突破50万次,绿道日均游客数达3000余人次。                            

(定海区治水办)




精准治水解民忧,守住城市“烟火气”

——岱山县东沙镇推进菜场污水整治工作案例


东沙镇桥头菜场北面塘墩北路污水主管网经常发生淤堵,导致污水管内污水倒流进入菜场雨水管道,造成菜场内污水管网堵塞。针对这一现象,东沙镇有关部门迅速出动,全力以赴推进整治整改。

一、问题成因分析

东沙镇桥头菜场道路两侧污水横流,在高温天气下极易散发出阵阵恶臭。借力“找寻查挖”专项行动,岱山县东沙镇紧盯菜场重点区域,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发现问题成因如下:一是缺乏完备设施。桥头菜场于2019年进改造时,保留了原来的雨水管道继续收集雨水,虽然新建了一条污水管道纳管处理污水,但排水系统仍不完善,雨污混流常有发生。二是垃圾清运滞后。蔬菜农贸市场中摊位较多,容易堆放产生大量垃圾,且清运制度不够完善,未经及时处理后随意丢弃,形成垃圾死角,并造成塘墩北路污水主管网淤堵。三是企业责任缺失。市场农户数量繁多,环保意识淡薄,摊位周边尤其是无人经营的闲置摊位普遍存在脏乱差等情况。

二、整改落实情况

东沙镇立即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期限和责任人,于6月中旬正式启动整改。

(一)定期清理隔油池

结合“污水零直排区”提质扩面行动,确保桥头菜场内泔水倾倒口直连地下隔油池,通过升级简易隔油设施建设,使商贩排出的污水经过隔油系统净化后排入污水管网,保障“污水零直排”的实现。同时,将隔油池定期清理纳入生活污水运维内容,从源头破解污水溢流难题。截至7月底,第三方运维单位已对菜场内管道及隔油池清理5次,清理油污12m3,明显改善管道及隔油池堵塞问题。

(二)全面摸排雨污管网情况

组织第三方公司开展桥头菜场周边商户雨污水管道排查工作,掌握雨、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现状,为接下来开展管道规划、建设、管理、养护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对排查发现的雨污混接点、掺水点及雨水管网系统存在的缺陷进行改造,彻底截断污染源。截止6月底,共发现1处污水管破裂和1处污水管直排雨水井,现已完成整改。

(三)加强严管严治

为了进一步提升桥头市场整体环境、巩固整治成效,东沙镇协同县市场管理服务中心和执法中队共同推进整改工作,劝导飞钱路占道经营摊贩统一搬迁至桥头市场经营,检查环卫保洁及安全生产经营情况,定期对菜场开展联合检查,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督促周边商户勿将生活污水倾倒入雨水井。截至7月底,开展现场执法污水乱排3次。

(四)探索建立常态长效机制

以综合整治为契机,制定出台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日常管理制度》(东镇发【2022】6号),要求第三方运维单位按月对设施运行维护情况开展巡查并做好巡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建立健全市场管理、卫生保洁等各项管理制度,促使管理职能合理化、规范化、专业化,有效推动市场综合整治工作深入开展,整治工作实际开展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构建菜场长效管理模式,最终形成一个干净、整洁和有序的菜场环境。

三、几点体会

一是要聚焦重点。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把推进“找寻查挖”重点案例与环保突出问题整改有机结合,加快推进截污纳管和雨污分流改造,同时,强化菜场周边问题排查,有针对性地落实“一场一策”,及时查漏补缺,保证资料的规范性、时效性、完整性、准确性。

二是要点面结合。在控制污染“点”上,对重点水污染区域等实施严格的环境管理,加大限期治理力度,对污染治理、达标排放提出具体要求,加快建设城镇污水管网设施。以桥头菜场为典型整治案例,以点带面多角度、多层次、多手段开展后续全面整改,纵深推进治水治污工作。

三是要依托科技。菜场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如纤维素、糖类和脂肪蛋白质等,总体特征是含氮、含磷高,易生恶臭物质。根据废水水质特征,分类处理菜场废水,如利用物理作用,分离回收废水中的污染物;利用化学反应,回收可溶性废物或胶状物质;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去除污水中的各种有机物质,使污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大幅度降低,得以净化。                

(岱山县治水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