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舟山市人民政府>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公共安全管理> 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防治>
舟山市“五水共治”工作动态2023年第23期
发布日期: 2023- 11- 27    来源: 办公室    访问次数:     字号:[ ]

本期导读

◆ 舟山市强势发力 加快补齐水环境治理短板

◆ 舟山市多措并举强化旱情期间河湖库水质管控

◆ 普陀区全域治水展长卷“普”写“人水和谐”新篇章

◆ 岱山县打造省级水生态修复示范试点县建设

◆ 嵊泗县“三张牌”助力涉水问题精准治理

◆ 简讯两则






舟山市强势发力加快补齐水环境治理短板


舟山市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对标高水平建设海洋生态文明高地,以务实高效之举措,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力补齐水环境治理短板弱项,全面吹响“五水共治”新“三五七”攻坚集结号。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位推动布局谋划。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部署水环境治理,坚持以截污纳管、提升治污能力为突破口,切实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高位推动“五水共治”纵深发展。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点题,分管领导深入实地调研推动顶层设计,努力从根本上解决污水“反复治、治反复”问题。同时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起草《舟山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23-2027年)》、《舟山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市政府经审议通过并印发实施,力争用三年时间全面补齐重点地区和领域短板弱项,基本建成现代化环境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二、加快项目实施,全面补强治水短板。一是聚力提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能力。本岛北线片区,立足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长远发展,在干览三江区域新建2座污水处理设施以及配套污泥处理厂,将形成5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本岛中部区域,依托高新区舟山市污水处理厂规划用地,新建1座4万吨/日工业污水处理厂,集中解决普陀展茅工业园区生产废水及高新区化工废水,彻底解决传统渔业加工高峰期污水处理能力季节性不足老大难问题。二是统筹整合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充分发挥15万吨/日舟山污水处理厂虹吸效应,将新城、普陀沈家门和东港等区域生活污水全部纳管处置,并将原先分散建设的污水处理厂(站)全部关闭腾退。同时实施定海、岛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推进岱山、金塘、六横和普陀山等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新改扩建工程,补齐历史欠账。深入开展“强基增效双提标”行动,对全市43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建设改造和标准化运维,并依托沿线城市污水管网做到“能纳尽纳”“应处尽处”。三是加快实施城镇污水管网提升改造。按照全省城镇污水管网提升改造行动的要求,全面开展污水管网隐患排查,并将排查问题建立清单,形成新改建项目滚动纳入《实施方案》,做到逐年排查建设、逐年资金保障,边查边改,提速增效。近期重点推进定海、普陀、岱山等老城区城镇污水管网排查与建设。力争到2026年底,较全省提前一年完成全市城镇和工业园区问题污水管网设施提升改造重任。四是切实提高再生水资源化利用率。实施再生水利用设施扩建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工程,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鼓励工业园区、用水大户和再生水生产设施运营单位建设再生水管网,逐步完善输配管网,形成合理调蓄能力,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能。五是丰富完善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大力推进地表水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构建以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的“9+X”地表水水质监测与评价体系,提高河道水体水质数字化监管水平。到2025年底前,完成舟山石化污染风险监控点位地下水自动站建设,新建19个地表水自动站点、15个重要乡镇小微水站,实现县控以上断面水质、重点乡镇地表水自动监测全覆盖。

三、加强要素保障,确保规划落地落实。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对纳入环境基础设施规划重点工程项目给予政策支持,优先安排环境基础设施用地指标。建立与成本挂钩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推广按照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污染物削减量等支付运营服务费,推动污水处理科学收费。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财政资金保障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社会资金投入。强化财政资金保障环境监测监管,加大视频监控、在线监测、无人机巡查、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在环境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鼓励县(区)、功能区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市财政以一定形式进行补助。三是推行市场化运作机制。优化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机制,按照宜统则统、统分结合的模式,本岛片区污水处理逐步由水务集团统筹运行和管理。引导多元建设运营模式,积极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模式,吸引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设和运营,提升设施运行水平和污染治理效果。             

(市治水办)




舟山市多措并举强化旱情期间河湖库水质管控


近几个月来,舟山市降水量较多年平均偏少近60%,当前旱情形势严峻,各地各相关部门多措并举高度重视旱情对河湖库水质影响,增强不利气候条件下的风险意识,切实做好旱情期间全市河湖库水质管控各项工作。

一是加强水环境管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大周边风险源排查整治,编制完善水环境应急防控预案,确保饮用水安全。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利用再生水补充河道,有效改善水环境状况。加快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提质增效,组织开展入河排口监控检查,杜绝岸上污水入河排海,防止城市水体黑臭反弹。

二是强化监测巡查。针对旱情状况下河道水库水质易反弹情况,加密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及时预警处置。充分发挥地表水环境自动监测站的作用,提高水环境污染风险防控水平。重点加强国控、省控等考核断面水质变化状况,严防死守达标底线。

三是落实河湖长责任。严格压实各级河湖长责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应对旱情考验,发现钓鱼、洗衣、河道垃圾漂浮物等果断处置。结合当前水位低、排口外露等情况,加强对责任河湖的排口巡查,对问题排口查清污染源,立行立改。对水质易反复的水库、河道加大巡查力度,及时掌握情况变化,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水质稳定。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密切关注旱情发展动态,关注涉水舆情,对舆情中反映的问题及时分析、妥善处理。加强节水护水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公众增强节水意识,珍惜水资源,共同做好旱情不利形势下河湖库水体保护工作。        

(市治水办)




普陀区全域治水展长卷 “普”写“人水和谐”新篇章


近年来,普陀区针对城市管网历史基础差、海岛渔农村治理条件欠缺等问题,全面排查、制订方案、设立专班,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落实。三年共投入39.77亿元进行城乡管网及水环境治理,全域创成“污水零直排”区并通过省级验收,连续两年荣获省治水最高荣誉“大禹鼎”,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一、固本夯基,筑牢管网畅通城市“静脉”。雨污管网是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城市肌体的“静脉”。近年来,积极推进城市雨污管网新改建工程,以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满足群众期待。管网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全面排查、同步清淤,及时修复入海排口500个、城区管网设施11.88公里。三年共完成30.7公里的雨污水管网改造,其中沈家门片区19.44公里(27条道路)、东港一期11.26公里(10条道路),实施滨港路沿线13个入海排水口(截留井)智能化提升改造工程,城镇雨污主、次管网脉络逐步完善。污水零直排建设不断深化。排查污水零直排模块311个,完成115个生活小区、3个工业园区、51个公建单位、29个社区(村)办公机构、14个医疗机构、26个教育机构、26个菜场商圈污水零直排建设,发放六小行业排水证约1700个、发放率95%以上。污水处理能力有效提升。为弥补小干污水处理厂高峰缺口(10000吨/日),临时建设运营8000吨/日、2000吨/日两座污水处理设施,实施舟渔污水处理厂扩容提升3500吨/日项目,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难题得到妥善解决。

二、提能增效,数字引领构建智慧“天线”。近年来,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深化建设水利系统数字应用,加强智慧管理,逐步构建起数字孪生、智能调控的水利系统,提高了治水管水的效能与水平。“智慧河湖”数字化平台有力搭建。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建设智慧感知体系,全区河湖实现全方位全时段实时监测,全流程全数字化预警、处置、考核、反馈。一体化排水监测系统上线运行。设立排水调度指挥中心,建设完备的排水系统数据传输网络、数据库、应用支撑平台以及排水系统管控子平台,设置2处河道监测点、2处污水主干管监测点、7处污水泵站前池监测点、6处城市易涝点监测点,沈家门滨港路15个入海排水口、碶(闸)门视频监控设备与“普陀智慧城管”平台联网,实现智能管污、部门联管。

三、全域覆盖,需求导向延伸治理“触角”。近年来,围绕渔农村生态环境、渔农业产业发展要求,全力整治渔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渔农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环境治理撬动资源释放效应显现。深化渔农村污水治理。投入1.84亿元打造渔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49个,渔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从45.45%提升至88.64%,实现雨污基本分流。提升海岛水环境品质。结合“污水零直排”提质增效行动,重点建设餐饮、民宿油污水处置设施,补齐海岛末端毛细管网,持续提升海岛游客舒适度、体验感。“望山见海,滨海风情”入选省十条水之旅精品路线之一。强化全域宣传引导。创建“五水共治”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开展河长制主题宣传、“河长体验日”“五水共治”进社区等各类活动,累计组织各类晚会活动40余场,“6.5环境日”“两山集市”等专题宣传20余场,全民参与治水氛围日益浓厚。                             

(普陀区治水办)




岱山县打造省级水生态修复示范试点县建设


岱山积极开展省级水生态修复示范试点,打造桂太河库水系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河库联网水系连通示范工程,创新数字赋能河湖智慧监管模式和污水处理“一体化+数字化”运维模式,立体构建“美丽河湖”幸福坐标,以“海洋云仓”“小蓝之家”模式全面落实“海上环卫”工作机制,走出一条“治水美景、兴水富民”的海岛路径。县控以上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从2020年的66.7%提升至2022年的100%,五次捧得“五水共治”大禹鼎。

一是“点”上添彩,坚持水岸同治精准施策。对标省市标准,开展“美丽河湖·品质河道”创建,突出生态化治理路径,以生态拦截沟、立体式“水下森林”生态修复等为主要手段,通过构建“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共生体系,实现水体自我循环自我修复。已创建完成桂太河库水系、岱南标准河道、长西河道“美丽河湖”3条,“品质河道”15条。此外,完成生活小区44个、工业园区2个、乡镇7个和经济开发区1个“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完成县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和县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污水厂一期工程等,提升整治与管养维护协同推进。

二是“线”上增色,激活河湖治理多元效应。以常态化治理为根本,借助水系连通及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岱山县磨心水库及河库联网工程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集生态、休闲、健身、科普文化于一体的“滨河生态廊道”。以当地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为依托,设置亲水平台、健步道、小型公园等景观小品,打造文化长廊和文化墙,将亲水性和生态性融入其中,构建生态共享“亲水圈”。着力发展“水旅融合”特色经济,引领周边村庄发展乡村度假、休闲农业等产业,推进水资源生态价值转化。

三是“面”上提质,强化数字赋能治水监管。以大数据算法为核心,结合卫星遥感、视频AI识别、应用视频组件等,对全域58个水库开展水环境动态监管、水情分析及水安全情况预警。打造一体化监管平台,构建问题“识别-交办-销号”的闭环管理流程,实现数字治水全链条管控,已发现并处置问题294个。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数据预判等方式,对10个高风险重点监控区域提前预警和管控,为巡查问题处置提供精准决策依据。

四是“角”上增效,凝聚全民治水强大合力。开展“清四乱”问题大排查、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找寻查挖”专项行动、河道问题排查整治行动等工作,推动河湖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县、镇、村各级河(湖)长严格落实巡河巡湖制度,去年应巡周期72次,累计巡河12436次,发现问题59个,解决问题59个。同时营造全民护水氛围,建立公众护水“绿水币”制度,积极推广“阿拉当河长”公众巡河活动,截止去年底,已有3331人注册,群众参与巡河6650人次,实现与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着力构建“行业管+综合管”“河长制+全民治”的治水新格局。

(岱山县治水办)




嵊泗县“三张牌”助力涉水问题精准治理


嵊泗县嵊山镇在“找寻查挖”专项行动中发现陈钱山村雨污分流管网建设不彻底,且路段管网老旧、破损较严重。为打好“五水共治”碧水行动攻坚深化战,嵊泗县嵊山镇重点对该片区截污纳管、雨污分流,全力推动专项行动实现“点线突破、整片建强、全域提升”。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打好“责任牌”。全面拧紧县政府牵头抓总、县治水办统筹协调、乡镇贯彻落实的责任链条,构建县、乡两级联动的工作格局,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招标资质合格的管网清淤、排查单位,对建城区生活小区、主干道两侧、背街小巷、机关事业团体、商业单位、第三产业、医疗单位、生活等等在内的排污源头进行深度排查,形成问题、责任、整改、项目“四张清单”和全域雨污管网一览图,建立涉水污染源和排水设施分布的资料档案库最终形成调查成果报告,确保调查工作彻底理清管网底账,做到无遗漏、无盲点。

二是科学统筹推进,打好“攻坚牌”。2023年投资700万元,开展嵊山镇陈钱山片区污水管网及沟渠建设工程,改造陈钱山村第二通道沿线约1000米污水管网,改造翻建鑫隆大酒店至污水处理厂路段沟渠及路面。此外,邀请经验专家指导工作,制定污水全收集、管网全覆盖、排水全许可、晴天无排水,雨天无污水的工作目标,建立重视排查、规范建设、严格验收、持久保护的工作思想。

三是辐射背街小巷,打好“提升牌”。海岛乡镇地形复杂,地理基础条件差,背街小巷民房紧密,路段狭窄,嵊泗县结合实际情况,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对历史疑难问题各个击破,完成12条背街小巷路面管网改造,清理路边洗衣板,改造小巷垃圾收集点,完善背街理发店毛发收集机制,接通小体量住宿行业排污入管,增设餐饮隔油基础改造,受益建成区3085户居民。

下一步,嵊泗县将继续利用好管道机器人、管道潜望镜检测等技术手段,提升城市污水管网品质。同时,定期考核下属村、企业、民宿渔家排挡经营户的排污设施使用情况,严格实施污水管网巡查、检测、清淤和维修等机制,并积极做好政策解读和指导服务工作,大力宣传倡导合规排污新理念,树立全民自觉新氛围。                          

(嵊泗县治水办)




简讯两则


◆ 省治水办来我市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核查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四五”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方案》等工作要求,巩固现有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成果。11月22日,省治水办、省河长办、省生态环境厅等相关单位人员对我市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巩固情况进行核查。

核查组一行实地查看了定海区盐仓街道半塘小河、普陀区琪鲁家园附近河道、岱山县仇家门河道等问题点位的整治情况,对河道水质情况、入海排口及沿线周边环境进行现场核查和水质监测,并向相关负责人详细了解河道日常管护、农田化肥农药使用、河道排水口等方面情况。

核查期间,核查组在岱山组织召开了专题座谈会。会上,市治水办专职副主任朱洪兴系统汇报了全市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情况,县治水办、县住建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我县黑臭水体反弹整治工程、城市污水管网更新改造和河长履职等内容进行深入交流。

省治水办对我市前阶段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工作建议:一是坚守环境风险底线,打好返黑返臭攻坚战;二是健全发现机制,推动“找寻查挖”专项行动走深走实;三是加强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新技术使用,提高水环境治理水平智慧化。

(市、岱山治水办)


◆ 定海区召开浅水问题治理推进会。为进一步推进“五水共治”工作,提高辖区水环境质量。11月2日上午,定海区治水办组织各镇(街道)及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召开了浅水问题治理推进会。

会上首先传达了刘奋伟副区长在美丽定海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精神,要求各镇(街道)及相关部门要重点关注晴天出水、污水外溢、污水管网改造、饮用水源地生态整治、高速沿线及重点区域浅水隐患等问题,明确责任单位,加大推进力度,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各类问题的整改。

会议提出,对比美丽浙江工作评价指标的考核要求,当前工作仍存在短板,部分镇(街道)“污水零直排”建设数字化全过程动态监管系统数据极少,生活污水接入雨水口等问题突出,要求各单位按照清单,严格实行挂号销号管理。下一步,各单位要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各项浅水问题治理工作。

(定海区治水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