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其它栏目> 新闻发布> 新闻发布实录>
舟山市召开东海实验室2周年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 2024- 05- 23    来源: 市政府办公室    访问次数:     字号:[ ]

419.jpg

420.jpg


5月16日下午,舟山市委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东海实验室2周年新闻发布会。现场介绍了实验室2周年建设成果及未来发展思路,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东海实验室是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舟山市人民政府举办,联合浙江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共同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是浙江省重点建设的十家省实验室之一,成立于2022年5月17日。


据悉,两年来,实验室边建设、边探索,找准方向定位、凸显特色优势,总体发展呈现“向上向好”的良好态势。

1.在方向定位方面。实验室以海洋环境感知为主攻方向,重点聚焦海洋智能感知技术及新质装备攻关、工程应用和产业转化,力争通过5-10年努力,在海洋智能感知技术及新质装备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成为海洋智能感知技术领域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

2.在打造核心主体科研力量方面。实验室围绕海洋环境感知主攻方向,全力招引从“器件-装备-系统”到底层数据算法的海洋环境感知领域顶尖人才,布局组建了海洋机器人、光学感知装备、海空电磁感通装备、水下声感知装备等11个研究团队,科研人员规模数量突破百人,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占比10%以上。。

3.在有组织科研攻关方面。实验室构建了以重大专项为牵引的“三区两制”科研攻关机制,实现了“有边界的科学探索、有组织的科研攻关、有场景的应用转化”有机统一,有力保障各类科研项目顺利开展。承担重点项目上,实验室已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25项。实施重大专项,并纳入省“尖兵领雁+X”研发攻关项目,实施5个千万级团队项目、设立了22个东海青年人才启航计划项目

4.在科研设施建设方面。实验室通过共享、整合、改造、建设等方式建设一流涉海科研设施群。包括位于新城核心地带的实验室总部园区、全国首个省级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面前海洋感知智能装备的智慧海洋海试保障基地,以及与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共建单位共享共用“三池六槽、一筒一台”、舟山基地、科考船等科研设施等。自然资源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签订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舟山)框架协议,并于5月12日揭牌。实验室还正在谋划建设以“一星一船一场”为核心的空天海立体感知综合试验场。

5.在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方面。实验室以开放的创新创业生态,与海康威视、和德宇航等科技领军企业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有效解决“项目从企业和市场中来、成果到市场和场景中去”问题。


站在2周年的新起点,实验室将坚持围绕“打造一流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目标,实干图强,分阶段推进,争取实现“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为十年大发展奠定基础。


记者问答


问题一:请问东海实验室成立2周年,取得了哪些阶段性科研成果?


何贤强:实验室成立两年来,始终围绕海洋强国战略、国家海洋安全、浙江海洋强省等重大战略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实验室以海洋环境感知为主攻方向,重点聚焦海洋智能感知技术及新质装备攻关、工程应用和产业转化,实行有组织科研攻关,在海洋智能感知技术与装备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两年来,实验室承担了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近30项,包括微纳电子技术重点专项、“大型水下无人航行器”重点专项等多项国家级重点项目,同时承担了11项浙江省“尖兵领雁+X”重大专项。在Nature子刊等发表了学术论文10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研究成果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银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奖,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奖项,发布国家标准2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5项。

实验室海洋遥感探测团队研发了全球首个考虑气溶胶垂向结构变化的陆源强吸收性气溶胶大气校正算法,有效解决近海水色卫星资料处理难题,研究成果发表在遥感领域影响力最高的顶级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该成果已应用于我国新一代海洋水色卫星资料的业务化处理系统。

实验室海空电磁感通装备团队研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X频段4通道8波束模拟移相合成接收芯片,可用于分布式感知网络实现多达8套装备感知信息的实时同步回收,是当前集成度最高的同类芯片。近日,团队进一步成功研发了以最少芯片数实现的16阵元4波束相控阵,并构建了在分布式感知网络的应用示范系统。

水声感知装备团队研发了国际先进的极轻小型水下低频探测声基阵,有望率先突破水下低频声散射、传感器一致性自适应修正的难题,使水下小型航行器搭载低频探测声纳成为可能。 

海洋机电控制团队研发了船载保压岩心智能处理与测试分析技术装备,对标国际最先进的船载岩芯测试系统,攻克深海原位长柱状岩心低温高压环境下低扰动转移切割与测试分析技术,解决了海洋科考船载岩心快速测试分析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


问题二:我记得去年浙江发布有一篇报道,是一周年之际,省委书记易炼红莅临东海实验室调研,勉励青年科技工作者,为海洋强国建设作贡献。那么请问实验室是如何加快青年人才培养的?


宋春毅答:东海实验室重点在“引、育、稳”三方面创新举措提升成效:

在“引”人才上。大力度引进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除了提供行业内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我们也在省、市人才和科技部门指导下,落实青年人才申报、职称自主认定、人才编制管理、绩效奖励等配套政策。在人才和职称评定中通过破除论资排辈、重显绩轻潜绩的陈旧观念,激发和引导青年人才全身心投入科研;改革薪酬绩效管理制度,在基本工资基础上叠加绩效奖励,根据个人贡献给予二次分配,激发青年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育”人才上。安排国家级人才作为团队负责人,实施“1+1”帮带工程,即团队PI+团队骨干研究员联合助力青年人才发展,为青年人才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并全力指导、协助他们争取国家、省、市青年人才计划,为青年人才加快成长营造良好生态。注重非竞争性科研经费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实验室今年启动的省级重大专项的11个项目,项目核心成员中(每个项目除负责人外的前三位成员)35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高达50%;实验室还为40周岁以下青年人才量身定制了“启航计划科研项目”,最高支持额度达50万元,已有超过90%的青年人才获得总计近千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

在“稳”人才上。协同舟山市委人才办、市委编办、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卫健委和团市委等部门构建青年留舟服务保障体系,在住房、婚恋、子女入学、心理健康等方面给予青年人才更多关心保障;组织多形式的人才交流、联谊活动,拓宽青年人才社交圈子,不断增强青年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充分激励青年人才价值实现和自我超越。


问题三:东海实验室是舟山市海洋科技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如何让人才扎根舟山、更好潜心科研,舟山有哪些具体举措?


陈杰辉答:在服务人才方面,具体举措如下:

我们始终遵循“把最好的资源,给最聪明的脑袋”的工作理念,用优厚的政策支持、务实的评价导向、温馨的服务保障,努力把更多海洋领域的优秀科创人才聚起来、扎下根、作出成果。具体来讲,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室一策”支持引才育才。强化对人才、对单位的“双重奖励”,如东海实验室引进的相应高层次人才,不仅给予人才本人较高额度的奖励,还给予实验室一定的引才奖励。同时,科研人才在享受实验室的服务保障政策基础上,还可叠加享受全市的人才服务保障政策,助力实验室科研人员安心在舟创新创业。

“多元评价”助力放手用才。坚持“谁用才谁评价”,实施专家举荐认定、单位自主认定、专才偏才特殊认定、产业平台评审认定等人才评价新模式,让人才评价实绩实效说了算、用人单位说了算。今年,我们将依托东海实验室探索开展“舟创未来”海纳计划自主评审试点,赋予东海实验室一定数量的自主评审名额。

“暖心服务”促进栓心留才。迭代升级人才全生命周期增值化服务体系,落实落细“入职到岗”“住房安居”“双创扶持”等15大类80项具体服务事项。聚力打造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全力解决人才“后代后院”问题,倾力办好人才“暖心实事”,奋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好生态。